四、着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是国家影响力的象征。与其他软实力相比,文化软实力的影响更具渗透性、更具持久性、更具广泛性。文化的影响力不仅体现在价值观渗透和社会文明传播等方面,而且它本身是一项重要的产业,据统计,2006年全球文化产业市场规模近1.5万亿美元,且以每年6.7%的速度在增长。历史经验还表明,经济危机常常是文化产业发达的生机和转机。20世纪30年代空前的经济大萧条,使美国电影业成为国家的支柱产业;上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低迷近10年,使日本的动漫产业走向振兴;1997—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使韩国的游戏产业成为全球的行业领军。2008年我国电影票房收入较上年增长35%,2009年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可谓“逆势飘红”。这也印证了文化产业具有典型的“反经济周期”特征,在经济复苏中应当加以很好地运用。
在国际形势和力量的对比变化中,如何使我国的和平、发展、合作的外交方针为世界各国所理解,如何更好地传播中华传统的和合文化与和谐思想,最近几年,在世界各地兴起的孔子学院和学堂已经成为传播中国文化、推广汉语教学的平台。自2004年11月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成立以来,截至2009年9月底全世界已有87个国家建立了282所孔子学院(主要设立于大学)和241个孔子课堂(主要设立于中小学)。仅2008年一年,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开设各类汉语课程6000多班次,注册学员13万,举办各种文化交流活动2000多场次,参加人数达140多万。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文化的软实力显得尤为重要。在一般人看来,面对貌似强大无比的金融系统,文化似乎柔弱,实际不然,在应对危机的节骨眼上,文化的光芒往往能焕发出强大的力量,且坚不可摧。文化软实力主要体现在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价值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越性显示出的独特魅力和强大吸引力。
一是勤劳节俭、诚实节制的传统美德。西方特别是美国寅吃卯粮、举债度日的生活方式和经济运作模式是导致金融危机的根源之一。资本主义长期积累的放任自流、利己主义、贪婪自私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广受批评。相比之下,中国的高储蓄、高外汇储备筑起抵御和防范金融风险的坚实长城,令别国羡慕。中华民族一贯信守的勤俭积蓄、量入为出、集体主义等优秀品质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给人以深邃的启迪。
二是勇于面对、充满信心的负责任精神。在危机面前,有的国家社会动荡,有的国家政府垮台,到处充斥忧虑、恐慌、埋怨的情绪,有的国家甚至不惜推卸责任,祸水它移。相比之下,中国不怨天尤人,沉着应对,保持信心。我们提出各国首先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出台了一系列有力措施,保持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敢于担当的精神给世界以战胜危机的信念和勇气。
三是开放合作、兼济天下的宽广胸怀。在危机面前,不少国家自顾不暇,急于自保,个别国家借助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自作聪明,损人不利己。相比之下,中国既没有选择独善其身,也没有以邻为壑,更没有落井下石,而是感同身受,主张同舟共济,携手合作,共克时艰。中国重申继续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积极推进双边及多边经贸、金融合作,派出海外采购团,扩大进口,没有乘人之危抛售美元债券。中国为维护国际金融稳定、促进世界经济早日复苏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是主持公道、扶危济弱的道义优势。金融危机给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严重冲击。西方长期不重视发展问题,危机后只顾自救,有的嫁祸于人,在国际金融机构改革的讨论中忽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和关切。相比之下,我们一直重视发展问题。危机后中国呼吁国际社会重视发展中国家的处境,继续推动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主张改革西方主导的国际金融体系,增加发展中国家的发言权和代表性。中国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做出了重要贡献。
五是遵法守纪、尊重他人的文明素质。面对危机,我们更加重视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进一步弘扬良好的思想道德风尚,提倡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尤其是让广大青少年树立社会公德意识和道德价值观,学会尊重他人,学会与他人进行良好的沟通,不断提高自身的内在素质。
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真正体现,它代表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发展水平与高度,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一要抓住当前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有利时机,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推动文化创新,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二要重视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增加文化设施,发展社区文化和农村文化。三要注意大众文化的普及与提高。民族复兴必将伴随着文化繁荣与兴盛。要加快文化传播,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与氛围,再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注意培养本国的文化大师,出版和发行有代表性的经典和传世之作。四要加快振兴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国务院常务会议已讨论并原则通过《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现在关键是要降低准入门槛,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政策和法律允许的文化产业领域,参与国有文化企业股份制改造,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五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按照“整合机构、转企改制、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要求,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培育新的文化业态,鼓励创作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形成科学有效的文化管理体制。六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采取在海外建立中国文化中心等各种传播形式,以及举办艺术节、音乐节、展览会、电影放映会等,吸收和借鉴各国文明成果,广泛开展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消除“文化鸿沟”,使中华文明能更多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作者单位: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