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社会史 >> 社会变迁史
全球视野下的人权与发展
发布时间: 2010-10-21    作者:罗密欧·奥尔兰蒂 董云虎等    来源:光明日报 2010-10-21
  字体:(     ) 关闭窗口

  19日至20日,由中国人权研究会主办的第三届北京人权论坛开幕,论坛的主题为“人权与发展:概念、模式、途径再思考”。来自28个国家、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和港澳台地区的近百名人权高级官员和专家齐聚北京,共商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人权发展大计。本报特设专版,刊登中外与会者论文和发言摘要,以飨读者。

人权问题的亚洲经验

  人权的保障是先于经济发展,还是与经济发展同步进行?这是一个老问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基本上是一致的:这两个主题并不是截然分开的,经济发展不能回避人权问题。普遍来说,个人自由不能受到限制,或者被视为死板的法律义务。个人自由一直被视为物质条件得以改善的先兆,在许多方面至今依然如此。

  这种观点看似无法辩驳,直到亚洲国家的一些经验证明了其他通向繁荣的路径也是可能的。以韩国为例。如今,韩国是一个富庶的中等发达国家,也是一个人权得到广泛尊重的民主国家——至少以国际的标准来看是这样的。韩国曾经处于军事独裁统治之下,之后不断朝着自由国度的方向转型。在分析韩国时关键的一点是,经济发展与人权并非相伴相生的,人权要落后于经济发展。自由和民主对发展并非不可获缺,而是发展的一个结果。所得出的结论是:发展和人权确实是联系在一起的,但这种联系可能是紧密的,也可能是松散的。

  最重要的范例是中国。中国有声望以全力支持重新定义人权观念,并可能给出他们自身正确的解释。抛开政治纷争,坚持之前的假定,生存权是一种很基本的人权,这与经济发展直接相关。更好的生活条件非常重要,这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的观点,并不令人感到奇怪。富裕的国家并不会面临这种问题。无疑,他们的观点表达得更加明晰。稳定是保证发展的一个关键词。胡锦涛主席说:“我们要清楚地意识到,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没有稳定,什么事也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去。”中国并没有否认人权的价值以及民主的概念。尽管如此,将它们与稳定相联系需要引入另一个重要因素:时间。如果社会环境被认为不够成熟,对人权的捍卫可以被推迟。中国的立场是,议会选举可以被推迟,像教育、物质进步、消费和医疗保健等“真正的”人权更为重要。中国没有为实行正式的民主制度而设定时间表,这也是时间至关重要的原因。这样做使得中国不必做出承诺,而能够放手继续发展,直到未来某个时候对于不同模式的引入变得不仅是一种选择,而且是一种需要。到了那个时候,任何压力都将消失。到目前为止,中国路径的可持续性已被证实有很强的适应力。这种持续性已经击败了主要的两大预测:一中国不进行政治改革就不再增长,二经济成就最终将导致中国拥有不同的制度。北京已经证明了实际情况与之相反,并表明发展中国家必须遵守其自身的优先次序。

  (作者罗密欧·奥尔兰蒂系意大利智库“亚洲观察”副主席、波伦亚大学教授)

西方对中国人权认知的误区

  尊重和保障人权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成果和现代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也是中国政府和人民长期为之努力奋斗的崇高目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权事业与现代化建设事业同步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与发展。

  2008年,美国皮尤研究中心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分别有86%和82%的中国人对自己国家的发展方向和经济状况感到满意,在受调查的24个国家中高居榜首;分别有81%、64%和58%的中国人对自己的家庭生活、工作和家庭收入感到满意。这从一个角度反映了中国民众对中国人权现状的看法。

  令人遗憾的是,西方世界对中国人权的看法与中国的实际情况和中国民众的看法大相径庭。他们一方面大谈中国崛起、中国奇迹,甚至大谈中国发展模式,对中国经济发展大加肯定,另一方面却对中国人权的发展进步视而不见,始终颇有微词,有的甚至认为中国人权不是进步了而是倒退了。我认为,这显然是自相矛盾的。中国的奇迹是中国民众创造的,如果中国民众受压迫,没有积极性、创造性,那么,中国发展的奇迹是怎样创造出来的呢?如果中国人民在发展中得不到实际利益、人权得不到保障,那么,大多数中国人怎么会对国家的发展方向和自己的生活状况感到满意呢?

  西方对中国人权的认知与中国的实际情况之所以存在这么大的偏差,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一些西方人习惯于用西方中心论的眼光来看问题,习惯于用政治化、意识形态化的人权观来看待中国,习惯于把西方的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看成是人权的化身,而把其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看成是侵犯人权的表现,因而把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先入为主地想象成违反人权的国家。这种思维方式使他们深深地陷入类似英国哲学家弗拉西斯·培根所说的“洞穴假相”之中。由于受固有的“洞穴”所蒙蔽,他们无法正确认识中国人权的真实情况,看不到中国的积极变化和发展。

  应该承认,中西方对人权和实现人权的方式的看法存在着明显不同。西方认为人权只是个人权利,而中国则认为人权不仅是个人权利,还包括国家独立权、人民生存权和发展权等集体权利。西方强调人权就是公民、政治权利,而中国则强调经济、社会、文化权利是公民、政治权利的基础,两类权利同等重要、不可分割。西方认为只有按照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实行私有制为基础的自由市场经济和三权分立、多党竞争的议会民主,才符合尊重人权的标准;中国则认为,人权的理想、目标、价值、原则是普遍的,而实现人权的道路和模式却因各国国情不同而不同,各国只有从本国实际出发探索符合本国人民要求的发展道路,才能切实使人权事业取得可持续的进展。中国的人权观不仅符合公认的国际人权准则,而且符合中国实际和中国人民的愿望,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理应得到西方的尊重和理解。

  当前,各国都在对国际金融危机进行反思,为彻底摆脱国际金融危机、实现更好的发展和更充分的人权而努力。国际金融危机从一个侧面暴露了西方以资为本的发展模式和利己主义人权观的固有弊端,再一次说明西方模式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模式和人权模式。西方国家需要摒弃西方中心主义的思维方式,破除将人权政治化的“洞穴假相”,更多地尊重、理解中国作为一个后发国家的实际情况,更多地尊重、理解和支持为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人权发展道路和模式所作出的努力和贡献及其所积累的宝贵经验,更多倾听中国在人权问题上的声音。

  (作者董云虎系中国人权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人权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教授)

    1. 用全球视野理解中国模式
    2. 全球视野中的出国热与归国潮
    3. 全球史观与中共历史研究
    4. 中美在广阔的全球视野中同舟共济
    5. 人权保障是人民司法的最低标准与最高追求
    6. 当代中国新的人权保障书
    7. 中国减贫行动 更好保障人权
    8. 坚持生存权、发展权是首要人权
    9. 铭记历史 珍爱和平推动人权进步和共同发展
    10. 司法当以保障人权为依归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