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社会史 >> 社会生活史
中国十载“驯楼记”:“调”与“涨”的变奏
发布时间: 2010-05-19    作者:叶锋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2010-05-19
  字体:(     ) 关闭窗口
  基于房地产与整个宏观经济的“深度关联”,其泡沫还得一点一点挤,而不能一下子全部刺破

  新一轮调控风声正紧。买家观望,成交下降,银行钱袋紧捂,土地市场凉风阵阵。政策效应立竿见影。但这似曾相识——以往每一轮调控落拳之后,楼市都会偃旗息鼓一阵子。这一次调控似乎有些不同以往,也引起人们更多期待。人们关注的是:此轮调控能否走出楼市“屡调屡涨”的怪圈,将房地产这头犟牛顺利驯服?

  “调”与“涨”的变奏

  楼市最早的过热,始于2001年。

  1998年以后,在住房分配市场化、住房二级市场、住房税收、住房信贷和经济适用住房等一系列政策的综合作用之下,房地产业连续4年保持了快速发展。在此过程中,一些城市“发力”过猛,出现了短期内土地出让过多、开发规模过大等苗头。商品房价格和土地价格畸形上涨。“泡沫论”由此发端。

  不过,学者们低估了政府的调控能力,也无力预估经济形势的不测风云。200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带来整个国民经济的下滑。而事后房地产对拉动整个经济走出“非典”泥潭出力甚巨。2003年,国务院发布《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18号文),首次提出以住宅为主的房地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并明确了住房市场化的基本方向。此后,“涨”与“调”,“调”与“涨”,成为观察房地产市场走势的两条主线。

  2004年的调控是在抑制投资过热的背景下展开的。当年一季度,房地产业开发投资在连续多年快涨的基础上增幅超过40%。随后启动的调控对“地根”和“银根”双双收紧:半年内停止农用地转非农建设用地,提高银行准备金率和项目资本金比例(房地产开发不含经适房的项目提高到35%)。

  此二者,共同促使房地产市场供应减缓,而需求并没有减少。虽然根据房地产建设开发周期,当年的土地供给减少的直接影响至少两年后才会发生,但由于新开工楼盘减少,这给投资者、自住者的心理预期造成了压力,开发商恰恰利用了购房人觉得“市区房屋将越来越少”的心理,推高房价。2004年全国房价涨幅达到14.4%,远远高出1998年~2003年间3.6%的年均涨幅。至200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要抑制房价过快上涨势头”,并将此作为当年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任务。

  2005年以稳定房价为主的调控,使当年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幅比一季度明显回落,成交量有所下滑,价格涨幅趋缓。上海等风向标城市的房价涨幅在下半年连月下降。

  2006年,政府从调结构、征税收、控土地、紧信贷等环节调控房地产,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套型建筑面积90平方米以下住房(含经济适用住房)面积所占比重,必须达到开发建设总面积70%”的规定始于彼时。

  尽管楼市也“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但收效与预期差距尚远。管住了楼,却管不住“地”。当年“地王”不断涌现,地价上涨推高房价预期。炒家活跃,银行迎合。五大银行对优质客户执行下浮15%的优惠房贷利率,一些股份制银行纷纷推出鼓励房贷的新措施,如调整固定利率标准、以存抵贷、放宽借款人年龄限制等。

  “有效供应不足”的问题一再困扰楼市,一再重申的住房保障供地和开工计划迟迟未能实施,购买力充足或不足的人们全被裹进入市追涨的潮流中不能自拔。至2007年12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房售价同比上涨11.4%,环比上涨0.3%。2006年、2007年两年,房价轨迹是:从一个高位走向另一个高位。

  2008年上半年,房价已是“高处不胜寒”,市场看空意识弥漫,上半年成交量下降超过5成。不过,在2008年应对金融危机过程中,房地产大享“政策红利”,刚性需求爆发,改善性需求跟进,投资性需求助推,市场走出了一条与整个宏观经济完全脱离的上行线。楼市从2009年的“小阳春”之后便疾速升温,房价如脱缰般上涨不休。与此同时,调控之剑也如期再度出鞘。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