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社会史 >> 妇女社会生活史
中国妇女与祖国共命运、与时代齐奋进
发布时间: 2010-03-10    作者:范勇鹏 褚国飞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0-03-10
  字体:(     ) 关闭窗口

   陈至立 女,汉族,1942年11月生,福建仙游人,1961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4年9月参加工作,研究生学历。中共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代表,中共第十三届、十四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五届、十六届、十七届中央委员。现任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党组成员,全国妇联主席。
  在“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一百周年纪念日来临之际,本报记者采访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陈至立。
   陈至立同志1964年9月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1964年9月至1968年8月在中国科学院硅酸盐化学与工学研究所读研究生。1968年8月至1970年1月在解放军6409部队丹阳湖农场劳动锻炼。1970年1月至1980年8月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1980年8月至1982年12月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材料研究所作访问学者。1982年12月至1984年11月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所党委副书记。1984年11月至1988年3月任中共上海市科技工作委员会党委副书记、书记。1988年3月至1988年6月任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1988年6月至1989年8月任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1989年8月至1991年8月任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宣传部部长。1991年8月至1997年7月任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1997年7月至1998年3月任国家教委党组书记、副主任。1998年3月至2003年3月任教育部部长、党组书记。2003年3月至2008年3月任国务院国务委员、党组成员,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主任委员,孔子学院总部第一届理事会主席,北京奥运会组委会第一副主席、党组副书记。2008年3月至今任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党组成员,北京奥运会组委会副主席,全国妇联主席。
  妇女能顶“半边天”
  记者:我们即将迎来全世界妇女共同的节日“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一百周年纪念日。百年前,争取劳动妇女权益和妇女解放的斗争在世界各地风起云涌。在国际妇女运动著名领袖克拉拉·蔡特金的倡导下,“三八”妇女节应运而生。百年来,我国妇女运动走过了艰难而光荣的历程。今天,中国女性活跃在社会各个领域,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挥着自己的聪明才智。能否请陈主席谈谈,中国女性在当代中国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作出了哪些贡献?
  陈至立:一百年前,中国妇女运动在国际妇女运动的大潮中兴起。在中华民族争取独立、复兴和发展的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为中国妇女运动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中国妇女与祖国共命运、与时代齐奋进。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妇女状况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实现着自身的进步与发展。广大妇女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意识不断增强,综合素质不断提升,视野更加开阔,参与社会发展的能力普遍提高,主体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她们和男性一样,活跃在社会各个领域,为推动中国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半边天”成为全社会对妇女作用最形象的赞誉。
  我们高兴地看到,广大妇女参政议政的意识和能力明显增强,妇女在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全国人大女代表占代表总数的比例从1954年第一届的12%,提高到2008年第十一届的21.3%;全国政协女委员占委员总数的比例由1949年第一届的6.06%,上升到2008年第十一届的17.7%; 2008年,我国女干部的比例已达39%。国家领导人中有8位女性,部级领导中有230多位女性。基层妇女参政比例也大幅度提高,历年来女性参与地方人民代表选举的比例始终在73%以上;在绝大多数基层社区居委会和村委会中都有女性委员,广大妇女成为推动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力量。
  妇女就业数量大幅提高、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在经济建设中发挥了生力军的作用。新中国成立之初, 我国只有60万女职工,现在,我国有女职工8168.7万人,占职工总数的36.3%;女农民工达2786.2万人,占女职工总数的34.1%;在农村,60%以上的劳动力是妇女,许多妇女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致富带头人。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中的女性比例达到43.6%。女性在技术、知识密度高的行业中比重明显增加。教育、文化艺术、广播电影电视和卫生体育等领域的在业人员中,女性比例均超过男性。女性自主创业的比例达到21%以上,女企业家约占企业家总数的25%。广大女性在各个领域埋头苦干、诚实劳动,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实现了自身的进步。
  广大妇女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在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女性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妇女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参与社会管理、实现自我发展的能力越来越强。她们热心于社会公益事业,积极参加社区建设。在广大城市和乡村,越来越多的妇女参与到扶贫帮困、抢险救灾、保护生态、志愿服务等社会公益活动中去,越来越多的妇女主动承担起社区服务工作,受到社会欢迎。她们充分发挥在精神文明建设、家庭和社区建设中的独特作用,为和谐社会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回顾中国妇女运动发展的历程,我们感到无比骄傲,无比自豪。在纪念“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一百周年之际,我们无限缅怀宋庆龄、何香凝、蔡畅、邓颖超、康克清等老一辈中国妇女事业的伟大开拓者和卓越领导人。
  全方位、多渠道促进城乡妇女共同全面发展
  记者:自2008年10月底您在中国妇女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新一任全国妇联主席以来,至今已一年有余。一年多来,妇联工作有哪些新的亮点?
  陈至立:中国妇女第十次代表大会以来,全国妇联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围绕中央“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大局,认真研究制约不同群体妇女发展的瓶颈问题,从推动解决妇女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重点抓好农村妇女工作,同时也关注城市妇女的发展;重点帮扶弱势妇女群体,同时又高度关注高层次女性人才的需求,推动出台了让妇女得实惠、普受惠、长受惠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努力促进广大妇女共同全面发展,妇联工作取得了新成绩。
  一是以出台妇女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政策为突破口,破解妇女创业就业的资金瓶颈。全国妇联大力推动并联合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家层面上出台了面向妇女的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国家财政对妇女小额担保贷款给予全额贴息,并将妇联组织纳入了小额贷款工作体系,使全国城乡符合条件的妇女群众都有权利和机会享受贴息贷款,在贷款覆盖面、贷款额度等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极大地促进了城乡妇女的创业就业工作。
  二是以推进农村妇女妇科病检查为突破口,大力提高妇女卫生保健水平。温家宝总理在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布“在农村妇女中开展妇科疾病定期检查”,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广大农村妇女的关心,也是各级妇联全力推动和努力的结果。随后,全国妇联和卫生部公布了《农村妇女“两癌”检查项目管理方案》,在三年内对全国1000万农村妇女开展免费宫颈癌检查试点,对120万农村妇女开展免费乳腺癌检查试点。现在各地试点工作已启动,深受妇女的欢迎。
  三是以大力提高村委会成员中女性委员的比例为突破口,大力提升妇女在村民自治中的参与度。据统计,全国村委会成员中女性比例仅为17.6%,村委会主任中女性比例仅为2.7%,与农村妇女在农业劳动力中占60%以上的比例极不相适应。为此,我们抓住2009年全国12个省区市进行村级组织换届这一时机,与民政部联合出台相关文件,对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妇女参加村民委员会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同时,通过召开现场会等方式,大力推广各地的好经验好做法。在已完成新一轮村委会换届的省份,村委会成员中妇女比例有了较大提高;一些省全部实现了村党支部或村委会至少有一名女性成员,大大提升了妇女在村民自治中的参与度。
  四是以推动进一步促进高层次女性人才成长政策出台为突破口,努力为女性人才成长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女性人力资源的作用,关系到推动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落实。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女性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但女性高层次人才的发展还不尽如人意。经过全国妇联的精心筹备,在科技部等10个部委、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女性高层次人才成长状况研究与政策推进项目”启动了。该项目将为党和政府出台有利于女性人才成长的政策提供依据,为更多妇女拔尖人才脱颖而出、更多妇女参政议政、更多妇女走上各行各业各层次领导岗位创造条件。
  促进女性人才成长任重而道远
  记者:说到女性高层次人才成长的问题,我们注意到,您就这个问题召开过几次研究座谈会,一些高层次女性领导人和有关专家学者出席了座谈会并发表了重要的意见和建议;今年1月29日,您又主持了“女性高层次人才成长状况研究与政策推进项目”启动会。请您谈谈设立这个项目的有关背景情况和工作目标。
  陈至立:女性人才特别是女性高层次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促进女性人才成长是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是衡量我国妇女地位的重要标志之一,是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重要战略举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及有关部门的积极推动下,我国女性人才的数量有了显著提高,各类人才的性别结构逐步改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重视知识、重视人才,实施人才强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宏观背景下,广大女性人才的聪明才智得到极大发挥,她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是,我国女性高层次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与妇女在经济社会中的参与程度还不相适应,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当今世界潮流还有一定差距。我国专业技术人员中女性占44.9%,科技队伍中女性超过了三分之一,但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只占5.06%, “973”、“863”计划中担任首席科学家的女性仅占4%左右。在参政领域,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中女性比例仅为21.3%和17.7%,省部、地厅、县处级女干部比例仅为百分之十几。即便是在女性比较集中的卫生、教育、新闻出版等领域,也存在女医生、女教师、女编辑记者多,女院长、女校长、女总编、女社长少的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背景。
  根据我们的调研,知识女性和女干部比较关注的有三个问题,一是生育对职业发展的影响,二是退休年龄对职业发展的影响,三是深造机会较少对职业发展的影响。我们要通过“女性高层次人才成长状况研究与政策推进项目”,找到解决制约女性人才发展瓶颈问题的途径,力争为党和政府出台有关女性人才发展的政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进一步促进社会各界对女性人才成长问题予以关注和支持,进一步优化女性人才成长环境。我在项目启动会上强调,要把调查研究、政策论证与推动政策出台及实施紧密结合起来,重在推动,力争取得实效;要使项目的推动和宣传过程成为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妇女观、进一步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过程;要大力宣传优秀女性楷模,扩大她们的社会影响,鼓励女性发扬“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勇挑重担、甘于奉献、勤于学习、追求卓越。
  促进女性人才成长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这项工作要取得实效,需要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需要妇联等群众团体的推动呼吁,也需要女性自身的主观努力。
  努力推动解决女性就业等各个难题
  记者:您认为当前我们需要特别关心、关注女性群体的哪些问题?
  陈至立: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妇女的全面发展仍然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需要着力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是:
  一、女性就业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目前就业适龄女性有效就业明显不足,妇女在就业方面遭受不公平待遇的现象依然存在,进城务工妇女劳动权益问题突出,妇女社会保险的参保率整体低于男性。特别是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金融风波带来的影响,女大学生就业难、女性失业人员增多等问题更加突出。
  二、妇女参政问题。这个问题前面已经说过,体现妇女参政的一些数据值得我们关注。
  三、农村妇女发展与权益保障问题。农村妇女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但在发展中普遍面临缺少资金、信息和技术等困难,有的地方农村妇女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妇女对因婚嫁不能享受平等村民待遇问题的反映比较多。具体表现在土地承包、调整、征用补偿、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中,出嫁、离婚、丧偶妇女(及子女)或男到女家落户的土地承包权被剥夺,使他们不能享受平等的村民待遇,征地后不能得到安置和享受社会保障。
  四、流动和留守儿童问题。据调查,全国流动人口为14735万人。18岁以下随父母进城的流动儿童2000多万,18岁以下留守儿童5500万人。目前,流动儿童数量规模不断扩大,流动性和不稳定性大;流动儿童入学率仍低于全国适龄人口的平均水平;流动儿童的计划免疫接种率明显偏低,健康状况有待改善。留守儿童由于在成长过程中不能直接得到父母的照料和教育,在安全、健康、心理、情感、教育等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各相关部门正在积极采取措施,努力推动解决。两会以后,全国人大即将开始《妇女权益保障法》执法检查;国务院法制办已将修订《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纳入了立法项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正在进一步落实和完善促进就业的政策措施,促进妇女就业;全国妇联今年将会同有关部门和单位继续开展“春风送岗位”、“女大学生就业导师行动”等就业服务系列活动,为女性下岗失业人员、转移就业人员、女大学毕业生等提供服务;民政部与全国妇联联合出台相关文件,对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妇女参加村民委员会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国务院办公厅专门转发教育部等部门意见,明确了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的原则,要求对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收费与当地学生要一视同仁;等等。
  《中国社会科学报》是一份充满希望的报纸
  记者:《中国社会科学报》是2009年7月1日创刊的一份面向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和爱好者的理论学术报纸,您对我们报纸有什么建议和期望?
  陈至立:《中国社会科学报》虽然是一份年轻的报纸,但这是一份充满希望的报纸。在当今新媒体日新月异、层出不穷的情况下,办好报纸面临艰巨挑战。希望你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双百”方针,及时反映人文社会科学的新趋势,密切关注人文社会科学的国际学术动态,为广大读者提供哲学社会科学信息与动态。也希望《中国社会科学报》发挥优势,积极参与女性问题研究,为我们正在进行的女性人才成长项目贡献一份力量。我相信,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领导下,在报社全体同志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社会科学报》一定能够成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共同的学术园地和精神家园。

    1. 中国妇女十一大闭幕 刘延东代表国务院表示祝贺
    2. 中国妇女十一大在人民大会堂开幕|王岐山致祝词|侧记
    3. 中国妇女第十一大举行主席团第一次全体会议
    4. 中国妇女十大以来妇女事业和妇女工作综述
    5. 从意识觉醒到社会关照:中国妇女学的发展(1995~2011)①
    6. 从意识觉醒到社会关照:中国妇女学的发展(1995~201...
    7. 谱写新时期中国妇女事业发展新篇章
    8. 西方女性主义思潮对中国妇女研究的影响
    9. 近年来美国的中国妇女史研究范式的嬗变
    10. 从西方至上到以中国为中心——变动中的美国中国妇女研究视角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