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周恩来与陈云行政风格的共同特色
(一)勤政敬业,任劳任怨
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为党和国家的事业顾全大局,任劳任怨,是周恩来与陈云行政风格的共同特色。周恩来提倡领导干部要“五勤”、“四多”(“五勤”即眼勤、耳勤、嘴勤、手勤、腿勤;“四多”即遇事多思考、多分析研究、多提看法、多实践。见吕聪敏的《练好基本功受益一辈子》,《秘书工作》2008年第11期。),不能像旧官僚那样做“循吏”,墨守成规,碌碌无为;要积极做到事得其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努力提高行政效率。他每天都工作十几个小时以上,经常工作到深夜或凌晨。晚年在重病中仍坚持工作。在他生命的最后587天里,他忍着巨大的病痛,共约人谈话220人次,会见外宾65次,开会32次,最长一次会开了3小时45分钟。[15](p215)陈云身体一直不好,但在艰苦的环境中他经常带病坚持工作。如一年初冬,病中的陈云仍坚持围着被子批阅文件,周恩来破例要给他提供暖气,被他谢绝了,他认为已经定下来的取暖时间不能因他破例。[16]
周恩来和陈云任劳任怨的行政风格还表现在他们顾全大局,从不计较个人的恩怨;凡是工作遇到困难或挫折,总是先找自己的原因,勇于承担责任,即使被人误解,也不灰心丧气,从不耽误工作。1956年毛泽东对反冒进提出尖锐批评时,周恩来和陈云从大局出发,完全承担了责任。在1962年“七千人大会”上,周恩来对前几年经济工作的挫折主动承担了责任。“文化大革命”时期,陈云基本上是靠边站了,周恩来也时常受到“四人帮”的攻击,但他们默默地承受了这一切,坚持为党为人民努力工作。
(二)认真细致,举轻若重
周恩来和陈云行政风格的另一个共同特点是:举轻若重,对任何事情都考虑得很细致、很全面、很周到,办事认真仔细,处理政务三思而后行。周恩来举轻若重的行政特色,反映在实际工作中就是一贯尽职尽责、严谨精细、考虑问题周密全面、不避繁琐。对待工作一丝不苟,容不得半点马虎和懈怠。例如,在20世纪60年代初全国节粮度荒的关键时期,周恩来总是在忙了一整天工作后,深更半夜还亲自打算盘,一遍又一遍地计算哪个省有多少粮食,哪个省调出或调入多少。身边的同志提醒他像这样具体的技术工作可以让别的同志帮做一下,他严肃地回答道:“这可不是小事,它关系到亿万人民吃饭的大问题。”“我不亲自算一算,怎么能知道底细?作为一国总理,那怎么行呢?”[17]
陈云处理政务也很细致入微,他在遇到问题时爱追根求源,考虑问题非常周全,深思熟虑,不仅善于抓住主要矛盾,而且注意问题的各个侧面。据秦仲达回忆:为了解决化工设备制造所需的材料问题,陈云与大家一起仔细研究,反复核算,建议中央每年拿出一定外汇,用于进口制造合成氨成套设备的重要材料。他提出的建议内容明确全面,连由哪个部门及人员负责都做出了具体安排。不仅考虑了设备制造问题,还提出要抓主机成套、机组成套、车间成套、工厂成套,二类、三类物资和商业物资配套问题。他要求各部委、中央和地方各部门一定要密切配合,共同努力,为化肥工业的快速发展铺平道路。[18]
(三)注重调查,深入一线
搞好调查研究,弄清情况是领导做出正确决策的前提和基础。周恩来和陈云都很注重深入一线调查研究。周恩来经常要求各级干部多下基层,多接近群众,多了解实际情况。他建议:“我们的人大代表,还有政协委员,每年应有两次到人民中去直接视察工作。他们可以从与政府不同的角度去接触广大人民,接触实际,看我们的工作是否做得恰当,做错了没有,有什么缺点,有什么偏差。”[1](p207)陈云常说:“领导机关制定政策,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作调查研究工作,最后讨论作决定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就够了。”[3](p189)他认为只有从现状表面入手,深入进去弄清真实情况,才能找到正确解决问题的办法;调查研究贵在深入、翔实和缜密;要以大量的事实为基础,形成对情况的整体把握。
周恩来和陈云身体力行,带头深入工厂、农村、学校做实地调查工作。他们分头到河北、天津、山东、河南、安徽、江苏、上海、浙江等地,对农业、水利、工业、科技、文化、教育等各行业的问题进行深入调查。如1958年周恩来就三峡大坝修建问题,亲自率领国务院有关部委领导和专家以及湖北、四川两省负责人到三峡一带实地调查,一路上不断征询专家意见,最后衡量两种不同意见的利弊,做出了暂不上马的正确决策。陈云曾四次下江苏省青浦县小蒸人民公社农村做调查。他亲自到农民家中了解养猪、种自留地、住房、吃饭等情况,还找了与青浦县土地、人口、气候条件不同的萧山、无锡两县的同志,比较研究了农作物种植安排上的若干问题,了解到当时农村的真相,对中央制定正确决策有重要影响。
(四)统筹兼顾,深谋求稳
周恩来和陈云行政风格的另一个共同特色是考虑问题很全面,主张统筹兼顾,综合平衡,坚持对国家各项建设有一个长远的通盘考虑,强调国民经济要有计划按比例发展。周恩来指出:“每个单位必须有整体观念,要在总的财经计划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认识自己的方向,有重点有计划地恢复生产和发展生产。”他认为:“要使各个方面都能全面地有配合地向前发展,才能保证我们计划建设的胜利。”[1](pp7,111)陈云专门解释说:“所谓综合平衡,就是按比例;按比例,就平衡了。任何一个部门都不能离开别的部门”,“按比例是客观规律,不按比例就一定搞不好。”[3](p211)
稳步发展、反对冒进是周恩来和陈云在领导政府工作中达成的共识。他们都强调要扎扎实实地稳步前进,反对不顾国情地急躁冒进。周恩来认为,在我们这样一个地域广阔、情况复杂的大国,工作不能操之过急,任何疏忽大意,都可能发生重大错误,造成重大损失。各级干部要保持清醒,不要头脑发热。陈云一再强调:“我们的工作部署,要反复考虑,看得很准,典型试验,逐步推广,稳扎稳打。”[3](p206)1956年底至1957年初,陈云代理总理期间主持召开了国务院第41次全体会议,还两次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削减1957年基本建设投资问题。他明确指出:财政预算和现金收支必须平衡,不能有赤字。工业和农业必须兼顾,工业、交通等基本建设应该有适当的比例。“我们的建设规模应该有所根据,不能想多少就多少”。[11]
(五)坚持原则,严格管理
周恩来和陈云一贯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坚持原则,带头遵守各种规章制度,对各级干部严格要求,严格管理,敢于和善于做批评与自我批评。在周恩来看来,严格的纪律并不只是约束被领导者的,首先是约束领导者的。上下级之间、党内与党外之间应该互相监督,共产党员更应该带头遵守各项纪律和各种规章制度。他严肃地指出:“如果说‘严于责己,宽于责人’,对共产党员就应该要求严些。党外的同志们也应该责备我们严一点。”[1](p394)对国家机关中某些违法乱纪、贪污腐化、营私舞弊、侵害国家和人民利益者,必须依照党规国法严肃处理。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陈云敏锐地意识到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的生死存亡。他做中纪委书记期间认真抓了党风建设问题,严办了不少大案要案。
为严格管理,必须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周恩来和陈云都很善于使用这种工作方法。熊向晖曾几次受到周恩来的批评,他认为受益终身。[19]周恩来和陈云不但善于开展批评,还勇于做自我批评,他们从不隐讳自己工作上的过失,这不但没有影响他们的威信,反而映衬出其人格的伟大。如陈云在1979年3月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就坦诚,自己也有很多反面教训,“156项”中的三门峡水利工程“就不能说是成功的,是一次失败的教训”。[3](p2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