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从党的六届三中全会到四中全会及其随后一段时间里,由于共产国际对李立三的错误性质定性的剧变,及由此而导致的对纠正李立三错误的三中全会的否定,引起党内意见分歧、思想上的混乱及派别组织的小动作,使当时还处于秘密工作下的党中央陷入被动的危险境地。当时有三种力量或小组织的派别活动,在党内形成一股反中央的风潮。王明等人自恃有共产国际的支持而肆无忌惮,公开打出“反对三中全会的调和路线”的旗号,指责中央已“没有保障执行共产国际路线的可能”,“不能领导全党工作”。罗章龙等则把持全总阵地,既大声疾呼反对立三路线,又猛烈抨击纠正立三错误的三中全会。
在强大的政治压力和小组织的派别活动面前,周恩来站在坚决维护党的团结的立场,做了大量说服工作。他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指出:党内发生的争议和派别纠纷,影响党中央的威信,对党有危害。为了顾全大局,他同意召开紧急会议,并发出《中央政治局十二月九日的决议》,承认六届三中全会是站在调和主义立场上接受共产国际路线的,“必须通过新的政治议决案,以纠正三中全会的严重错误”。为了消除党内的派别纠纷,使全党统一到共产国际路线上来,周恩来还在河南省委会议上,根据中央紧急通告精神说服了多数人,但仍遭到一些人的攻击,他们甚至叫嚣要撤销周恩来、瞿秋白等人的中央领导职务。为了避免党遭分裂的危险,周恩来“照顾大局,相忍为党”,同瞿秋白再度承担六届三中全会犯调和主义错误的责任,甚至主动提出退出中央政治局,请“全党来认识与指斥我的错误”,愿与反对立三路线的人团结起来,共同执行共产国际路线。
1930年12月中旬,共产国际代表米夫来到上海,提出尽快召开六届四中全会的主张。次年1月7日党的六届四中全会在上海秘密召开。会议由三中全会主要领导人轮流主持,周恩来代表六届三中全会中央提出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候选人名单。共产国际召开会议的意图在于扶植王明进入中央领导机构、掌握领导权,因此名单实际反映了共产国际的意见,也称“国际名单”。在极不正常的气氛中,瞿秋白、周恩来事实上成为会议的主要批判对象,受到许多不合理的批评。罗章龙等人强烈反对候选人名单,甚至威胁说如果用“国际名单”就退出会场。在激烈争论的情况下,最后经过选举表决,终于使王明等人进入中央最高领导机构,达到了共产国际预期的目的,而会议也仅十七个半小时就仓促结束。
尽管六届四中全会未能防止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开始在中央占据统治地位,但是周恩来在20世纪30年代初十分困难的境况下,“照顾大局,相忍为党”,纠正了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错误,较好地贯彻了共产国际路线,孤立了罗章龙等少数分裂主义分子,尽最大努力维护了党的团结,使党度过艰难的岁月,为后来使党的路线转移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路线上来创造了条件。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