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周恩来研究
周恩来与中国同东盟国家关系的开启
发布时间: 2010-06-21    作者:潘敬国 张颖    来源:《中共党史研究》 2010-06-10
  字体:(     ) 关闭窗口

  

  中美关系出现突破后,与美国有着密切关系的菲律宾也加快了与中国建交的进程。1972210,周恩来会见菲律宾总统代表罗穆亚尔德斯。罗穆亚尔德斯访华的目的是探询在没有外交关系的情况下,中菲是否可以建立文化、贸易经济关系,周恩来给予了肯定的答复。当年,中国成为菲律宾同社会主义国家进行贸易往来的第一号贸易伙伴。中菲两国之间的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6450万美元。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政治的发展。1973年前后,周恩来对菲律宾贸易代表团表示,欢迎菲律宾外长罗慕洛前来中国大陆访问。同时,周恩来还表示:目前你们与台湾有外交关系,现在同我们建交还有困难,我们可以等待,我们不着急。中国不阻止菲律宾与台湾之间的贸易。他还向菲律宾总统马科斯表示问候。在周恩来作出一系列友好的表示后,马科斯在197363表示,菲律宾是愿意与社会主义国家和平共处的,‘尤其是愿意与中国和苏联建立外交关系。19743月,菲律宾驻美国大使罗穆亚尔德斯以菲律宾篮球队领队的身份随队访问中国,而他来华的最重要的任务是安排马科斯夫人到北京访问。323,周恩来会见了罗穆亚尔德斯,并主动提出,邀请马科斯夫人访华。

  197492029日,马科斯夫人应周恩来的邀请,作为马科斯总统的特别代表访华。920,周恩来在医院会见了马科斯夫人。当时,周恩来已经生病住院四个月,马科斯夫人成为周恩来再次住院后接见的第一个外国访客。菲律宾报纸评价说,周恩来总理居然同马科斯夫人会晤了一小时,这是最不同寻常的事情。中菲建交的最关键问题是台湾问题,由于台湾在菲律宾有比较多的投资,菲律宾担心中菲建交会使菲律宾遭到损失。对此,周恩来指出:我们建交的原则是,建交国必须与台湾断交。至于台湾在菲投资问题,可看作地区性的问题加以解决。中菲建交是两个国家之间的事,菲和台湾的关系是和中国一个地区的关系。周恩来在台湾问题上的坚定立场和灵活态度使马科斯夫人明白了中国方面的立场。马科斯夫人在会见后说,周恩来总理“在我到北京的头一天就从病床上起来同我就稳定我们两国关系的问题进行了长时间的讨论,给我的访问增添了重要性”。其后,毛泽东也会见了马科斯夫人。在这次会见中,马科斯夫人表示,菲将尽快同中国建交,马科斯将亲自来完成它。

  19754月至5月,中菲双方在东京进行正式建交谈判。6月,马科斯总统正式访华。在马科斯访华的前一天,周恩来在会见澳大利亚外交部长威尔西时说:现在的趋势是,东南亚国家、大洋洲国家要求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同其他国家友好相处。我们赞成东盟国家希望成为和平、中立和独立的国家,我们理解他们的这一立场。这为即将到来的马科斯总统释放了一个更为积极的信号。马科斯一到北京,毛泽东、周恩来就分别予以会见。针对东盟国家希望成为中立区的愿望,周恩来再次明确表示:第三世界应该是一个民主的大家庭。

  69,周恩来在医院和马科斯总统签署两国政府联合公报,宣布两国建交。公报内容同《中马联合公报》相似,公报写明:两国政府“反对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在世界上任何地区建立霸权和势力范围的图谋”。由于此前中马建交中同样提到“反霸统一战线”的问题,“反霸统一战线”被认为是中国对东南亚外交的原则,并引起人们的注意。在访问中,马科斯还宣布同中国签署一项贸易协定,这是中国同东南亚国家签署的第一个贸易协定。中国同菲律宾建交,使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达到整整100个。几天后,周恩来在会见冈比亚共和国总统贾瓦拉时表示:我们已经同菲律宾建交了,但是和我们建交国家最多的是非洲和欧洲,而不是亚洲。现在,亚洲开始多起来了。

  

  长期以来,泰国始终追随美国,是美国在亚洲政策的坚定支持者。在越南战争中,泰国甚至允许美国在其领土上建立大型空军基地。进入70年代后,随着中美关系的改善,中泰关系也迅速改善。从1972年开始,中泰之间的交往从体育界发展到卫生、科学等方面,两国的贸易关系也有了恢复和发展。

  19729月,亚洲乒乓球锦标赛在北京举行,泰国财政、经济、工业署副主任巴实•干乍那越以泰国乒乓球队顾问的身份来到北京。周恩来会见了巴实,并开诚布公地谈到了中泰建交的问题。巴实回国后表示,他的北京之行是泰国与中国未来关系的一个“良好开端”,“中国的大门已经重新”向泰国“开放”,“我们两国间建立持续的热情友好关系的基础已经奠定”。一个月后,泰国决定派贸易代表团参加广交会,这个代表团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泰国派往中国的第一个代表团,巴实以代表团团长身份再次来华。19738月,春蓬中将率泰国羽毛球队来华访问,作为代表团顾问的泰国外交部政治厅长乃攀同中国再一次讨论了两国关系问题。当年12月,泰国副外长差提猜•春哈旺率泰国贸易代表团访华。对于这次访华,泰国对华友好人士给予了很高的期望。代表团出发前,泰国乒乓球总会主席登•宏社提上将公开表示:“两国早该建立关系了。”在与周恩来的会谈中,差提猜表示,他是前来看望“年长的亲戚”的。周恩来则表示,支持东南亚国家联盟的中立化政策。由于石油危机,泰国出现严重的“油荒”,周恩来对此十分关注。他向差提猜表示,中国可以按石油危机还不严重时的11月的牌价卖给泰国5万吨轻柴油,因为“泰国是在那个时候要求买油的”,并指出“这是友好的价格”。中国的友好态度加速了泰国同中国进行贸易的进程。差提猜表示,对于购买石油,中国没有把任何条件强加于泰国。泰国外长乍伦攀听说后也高兴地表示:“中国卖石油给我们解决我们的石油问题,这是友谊的起点。”在这次会谈中,周恩来还邀请泰国国防部长他威•尊拉塞上将以泰国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席的身份访问北京。1974212,他威作为第一位访问中国的泰国部长受到了周恩来的接见。他威回国后,泰国内阁会议提出,全面开放泰国与中国的正当贸易。126,泰国取消了禁止进口中国商品的第53号法令,这个对华禁运法令曾被看作是阻止中泰两国关系正常化的最大障碍。中泰开始直接贸易后,中国又向泰国提供7.5万吨轻柴油,而且是以“低于市场价格”直接交付曼谷,泰国不必安排油船运输。以体育交往为媒,以石油外交为催化剂,通过一步一步的努力,中泰关系扎实推进,并最终建交。

  19751月,克立•巴莫任泰国总理,克立在施政纲领中表示,“将使泰中关系正常化”。18,周恩来在医院会见泰国副外长差提猜。会谈中,周恩来提出邀请瓦集拉隆功王太子访华,这实际上是对克立讲话的一种回应。随着中泰两国政府对建交问题的明朗化,中泰建交已水到渠成。19756月,就在中菲建交后的几天,有“泰国基辛格”之称的泰国众议院议长巴实访华。又过了十几天,630,克立访华。

  克立到京当天,周恩来便与其进行了会谈。为了打消泰国对中国可能会在亚太地区称霸的担心,周恩来向克立表示,不管中国将来如何发达、强大,我们都将坚持不称霸的原则。我们非常希望东南亚成为和平区。针对华侨双重国籍问题,周恩来表示:新中国一成立,我们就不主张双重国籍,这样可以搞好我们和其他国家的关系,特别是亚洲的一些国家,它们是我们的近邻。现在泰国的30多万华侨如都能加入泰国国籍,我们将很高兴。他们虽然叫华侨,但是跟泰国人民生活在一起,相处得很好。我很欣赏总理阁下在曼谷、香港所宣布的:泰国华侨只能有两个选择,不是加入泰王国国籍,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没有台湾国籍。71,毛泽东会见了克立。同日,周恩来在医院与克立签署了中泰两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联合公报强调了一个中国、反对霸权主义、不承认双重国籍等原则,基本上与中马、中菲联合公报的内容相同。这样,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以一种固定的形式稳定下来”。周恩来还指示有关部门尽量多地在经济上给予泰国方面优惠,让泰国人民看到中国对泰国的友好情谊。克立总理访华回国后,高兴地向媒体表示,在经济方面,“中国准备马上购买我们的橡胶、原糖和黄麻,我们可以提供多少,他们就买多少。”“中国还准备向我们出售石油,包括高速柴油和原油,我们要多少他们就提供多少,而且也是立即提供。”

  对于中泰建交,美联社评论说:“美国在越南战争中的另一个盟友泰国到北京朝拜了。它在那里重复了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的话,表示渴望今后能通过中立而不是枪炮来保证东南亚的和平。”“1954年为了遏制共产主义而建立了东南亚条约组织,曼谷曾是这个现在濒于死亡的组织的活跃一时的中心,这似乎还只是昨天的事情。这个组织现在几乎是死了但还没有埋葬。”

    1. 第14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发表联合声明(全文)
    2. 东盟成为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
    3. 中国与东盟反贫困合作路径研究
    4. 1978:重新认识东南亚
    5. 周恩来国防建设思想探析
    6. 中央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主任——周恩来
    7. 周恩来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法工作
    8. 五四运动中的周恩来
    9. 周恩来与日侨归国问题的解决
    10. 周恩来关于科技伦理道德的论断和要求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