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周恩来研究
周恩来为解放台湾殚精竭虑
发布时间: 2010-05-13    作者:肖学信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10-05-13
  字体:(     ) 关闭窗口

  击破美“拉陈抑蒋”阴谋
  毛泽东、周恩来于1960年将中央对台方针归纳为五条:(1)台湾必须回归祖国,实现祖国统一。(2)台湾回归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当地军政人权、人事安排等,由蒋介石先生负责。(3)台湾所有军政及经济建设一切费用不足之数,由中央政府给予补助拨付。(4)台湾之社会改革可以从缓,必俟条件成熟,并尊重蒋介石的意见,同台湾人民协商后进行。(5)双方互约不派特务,不做破坏对方团结之举。上述五条是中共领导人为力争和平解决台湾的基本立场和主要方针,对当时来说,它不仅缓和了海峡两岸的紧张局势,而且充分反映了海峡两岸所有爱国人士渴望祖国统一的迫切要求,并为和平方式解决国共两党问题提出了正确的途径。
  自1959年至1966年分6批特赦在押的国民党集团战犯。各级人民政府对释放的人员给予享受公民的权利,有工作能力的安排适当的工作和享受公费医疗。被释放的人员不仅感激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对他们的宽大为怀,而且为沟通两岸关系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做了很多的工作。
  1960年初,美国对华政策有所变化,它一方面继续从政治、经济方面压迫台湾,力图借此打开缺口,推行“两个中国”的政策;另一方面设法增加与中国大陆的接触,寻找新的折衷方案。美国的做法加深了美蒋之间的矛盾。5月22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周恩来与毛泽东商讨后确定对台湾问题的总方针是:台湾宁可放在蒋氏父子手里,不能落到美国人手中。1961年下半年,美国邀请陈诚访美,企图在是否从金门、马祖撤退的问题上离间蒋氏父子和陈诚之间的关系,扩大他们之间的矛盾,实现他们搞“两个中国”的目的。周恩来决定以促进他们之间的团结来击破美国“拉陈抑蒋”的阴谋。周恩来表示:“我们希望蒋介石、陈诚、蒋经国团结起来反对美帝国主义。”陈诚赴美前,周恩来请人提醒台湾当局要加强内部团结,即蒋、陈、蒋的团结,把军队抓在手里,美国就不敢轻举妄动了。8月,陈诚访美。美国国务院将1955年以来中美大使级谈判的记录拿给他看,想以此进行拉拢。陈诚看后对人说:“中共拒绝美国一切建议,而坚持美舰队及武装力量退出台湾的做法,不受奸诈,不图近利,是泱泱之风度。”

  特赦全部在押国民党战犯
  “文革”的发生曾一度干扰和破坏了中共的对台工作,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期台湾海峡仍存在严重的军事对抗,但由于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一再重申和坚持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主张,并仍继续为和平统一祖国作出不懈的努力,所以使对台工作仍然在干扰曲折中发展。1970年12月,毛泽东接见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时,第一次表示欢迎尼克松总统访华。他还说:“目前中美两国之间的问题要跟尼克松解决。”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一行抵达北京,进行为期一周的访问。毛泽东当天下午会见尼克松,进行了一个多小时的会谈。由于毛泽东、周恩来的努力,《上海联合公报》得以顺利于2月28日发表。由于该公报的发表,使受“文革”破坏的对台工作有了好转,缓和了国共两党的紧张关系。
  1975年3月17日,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第二次会议上,讨论通过了国务院根据中共中央、毛泽东提出的关于特赦全部在押战犯的建议,决定对全部在押战争罪犯实行特赦。这次特赦的全部在押战犯共293名,其中蒋介石集团的军官最多,共219名。这一举动,对于和平解放台湾问题,对于发展爱国统一战线,促进祖国的统一大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周恩来国防建设思想探析
    2. 中央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主任——周恩来
    3. 周恩来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法工作
    4. 五四运动中的周恩来
    5. 周恩来与日侨归国问题的解决
    6. 周恩来关于科技伦理道德的论断和要求
    7. 略论周恩来的谈判艺术
    8. 周恩来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国防尖端科技
    9. 周恩来“改革”和“开放”思想初探
    10. 周恩来:“思想改造首先是自我批评”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