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人物回忆
怀念野泽丰先生
发布时间: 2011-05-10    作者:〔日〕久保亨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1-04-21
  字体:(     ) 关闭窗口

  野泽丰先生是战后日本的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开拓者之一,一位出色的教育家。他的著作如《孙文与中国革命》(1966年)、《辛亥革命》(1972年)以及他所主编的《中国近代化的社会构造》(1960年)、《近代中国农村社会史研究》(1967年)、《中国国民革命史研究(历史学研究会丛书)》(1974年)、《中国近现代史讲座)(1978年,共七卷)、《中国的币制改革与国际关系》(1981年)、《日本的中华民国史研究》(1995年)等等,都在学界造成广泛影响,至今仍有很多人阅读。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先生所创办的《近邻》,自1981年创刊以来,作为讨论中国近现代问题的园地,已持续达30年之久。

  野泽丰先生把为研究而举行的交流与讨论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因此在大学内外积极组织研究会,培育了大量的研究者。其中,直接上过先生的课、拿到学分的,恐怕不到10人。其原因在于,先生虽长期任职于东京教育大学,但当时只是一名助手,之后,虽作为教授在其他大学服务,但这些大学中,专攻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生凤毛麟角。但在先生的身边,一直都围绕着大量的年轻研究者,其中的秘密,就在于研究会。先生亲自参与创立的辛亥革命史研究会、中国现代史研究会、五四运动史研究会、中国妇女史研究会等等自不待言,在别的各种各样的研究会中也活跃着先生的身影。他频繁出入这些研究会,倾听学生、青年研究者的研究报告,参与他们的讨论。在先生主编的书中,很多都是这些研究会活动的结晶。先生在东京都立大学执教时间最长。在此期间,每周星期六上午是野泽专题研讨班的活动时间,下午则是研究会的活动时间。这些活动有来自东京各大学的研究生参加,全都意气风发,场面活跃。很多中国近现代史研究者是从位于柿木坂的都立大学成长起来的。

  在战后史学刚刚起步的1950年代,野泽丰先生就是历史研究会的委员,非常活跃。先生所作第一次大会报告“辛亥革命的阶级构成”,就是这个时期的作品。1976年以后担任历史学研究会委员长期间,先生也作过题为“西伯利亚战争与五四运动”的报告。

  先生从事研究的特征是,对于在历史舞台上出现的人物一视同仁,不区别对待。同时,重视社会经济的构造和世界史的宏大眼光,以重构中国近现代史的面貌。先生对辛亥革命的领导者孙文也有厚实的研究,在《思想》的“孙文特集号”中,刊登了先生的两篇论文以及精细的研究文献目录。1974年,《中国国民革命史研究》刊行,先生注意将日本的大正政变与中国的辛亥革命联系起来考察,并指出西伯利亚战争、日本“米骚动”、中国的五四运动,因发生在同一时代,彼此有着密切的关联。先生清楚地看到了1935年国民党政权所进行的币制改革的重要性,很早就劝年轻学者对之开展研究,最终形成了1980年出版的在国际视野下的币制改革的共同研究成果。

  “读史料吧,多读报纸吧。”对想要开始研究的大学生与研究生,先生屡屡如是说。他所说的报纸,是指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半期在中国发行的中文报刊。在1970--1980年代,这些报刊杂志的再版工作终于启动,不过其数量还很有限。在那个时代,研究者还很少利用报刊史料,但先生则每天都到东洋文库等专门的图书馆查阅,将报纸视为史料的宝库。这种查阅报刊史料的习惯,到2009年先生病倒前,一直未曾中辍。先生重视的另一个问题是总结学术前史,一边学习过去的研究成果,一边开拓新的研究。为此,先生涉猎了大量的文献,总结并发表了大量研究综述。这对于后进者的学习,其作用不可估量。

  先生不是出身于东京大学、京都大学等历史悠久的名校,而是出身于东京教育大学。入学以前就一边工作一边苦学,一直到毕业,他很以此为骄傲。他在指导年轻人的时候,也会渗透这种人生观。不经意间想起,在野泽专题研讨班的一次研讨旅行中,我们去了伊豆大岛。当在旅馆吃鲜鱼的时候,先生亲自拿起刀子,熟练地剔除鱼骨,并笑道:“你们啊,生活经验少,因此不谙此道。”

     祈求先生冥福。

     (作者系日本信州大学教授;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彭剑/译)

    1. “环宇岂无真知已海外偏留文字缘”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