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人物回忆
缅怀华老
发布时间: 2011-01-24    作者:杨乐    来源:光明日报 2011-01-24
  字体:(     ) 关闭窗口
  巨星陨落

   1985年6月12日晚上十一二点了,电话铃声骤然响起,夜深人静,显得分外响亮。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国内居民家庭安装电话的还不多,我下班回家很少有几个电话,晚上九时以后一般不会再有电话铃响,是看书与思考问题的好时光。拿起听筒,研究所党委书记潘纯同志打来了电话。老潘是位很正派的老干部,然而我们通常只在所内会议上见面与谈话,并没有个人联系。一听到他的声音,我感到可能发生了重大的事情,并有不详的预感。

  然而,当我听到他在电话中通报:华老当天下午在日本东京大学作完学术报告以后突发心肌梗塞,经抢救无效,已于晚上十时逝世时,我还是极端惊愕,茫然不知所措。不仅当时如此,而且在随后的几天里,到机场迎接专机运回华老的骨灰盒,以及到八宝山大礼堂参加告别华老的仪式,我一直为这种惊愕与茫然的情绪所笼罩着。当时,人民日报曾希望我写一篇纪念文章,然而在那些天里,我无法稳定情绪,理好思路,完成这项任务。

  不久,我遇到日本数学家H. Komatsu与M.Morimoto教授,他们分别给我详细介绍了华老6月12日下午在东京大学作最后演讲的情况。华老的讲题是“在中国推广数学方法的一些个人体验”,由Komatsu教授主持,四时开始。起初,华老用中文演讲,由翻译译为日语。不久,华老觉得不十分如意,改用英文直接对听众演讲。谈起他自己的研究工作,应用与推广,他感到得心应手,淋漓欢畅。他先将西装外套脱下,又将领带除去。即便如此,据说华老依然汗流不止,以至衬衫有点湿透了。由于内容十分丰富,演讲比规定的一小时超过了10分钟。当演讲完毕,听众报以热烈的掌声,日本友好人士白鸟富美子女士正要送上鲜花时,华老却从台上的椅子突然滑下。东京大学医院的医生立即实施抢救,但迅即宣告不治,我国驻日使馆仍坚持继续尽一切力量抢救,然而回天乏术,华老于当天晚上10时逝世。

  天才在于勤奋 聪明在于积累

  早在故乡江苏南通读中学时,便听说过传奇式的数学家华罗庚。当时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了一张四十年代后期的旧报纸,上面有一长篇文章,介绍华罗庚的经历与故事,把他和陈寅恪并列为清华大学两位最具特色的教授。

  1956年9月,我考入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学习。实数、极限、函数连续性等十分严谨的叙述与相关的理论,让许多同学遇到障碍,感到困难。然而,他们在中学时都是数学成绩突出的优秀学生,于是一些人怀疑自己是否适合学习数学,专业思想产生了动摇。这时,系里请来了华罗庚教授给大家做报告。报告在北京大学的办公楼礼堂举行,作为一名听众,我第一次见到了这位伟大的学者。在报告里,华老提出要随时发现问题,并努力思考。他举例说,在街上看见一辆汽车牌照的数字,那么就可以问它是不是素数,或者它正好是几个素数的平方和或立方和,这使大家感到十分新鲜与有趣。华老特别指出,天才在于勤奋,聪明在于积累。一些悲观的同学受到鼓舞,重新树立了努力学习的信心。

  1959年,我们上四年级时分了“专门化”,我所在的“函数论专门化”有二十余人。当时还组织活动,到中科院数学所请华罗庚先生给我们讲学习函数论的意义与方法。在华老的办公室里,我们围坐在他身旁,聆听他的教诲,感到十分亲切,受到很大的鼓舞。

  真正与华老有稍多一些的接触是在1962年我由北大毕业,考入数学所成为熊庆来先生的研究生以后。当时华先生是所长,熊先生则是函数论研究室的主任。华先生在多复变函数论的研究生钟家庆、孙继广、曾宪立,以及熊先生的研究生张广厚与我,都在函数论室,平时与已经工作的青年科研人员没有什么差别。钟、孙、张与我在北大六年均是同一小班的同学,十分熟悉;曾宪立在北大后三年,也与我们四人在同一专门化,相互了解。

  当时,熊先生已年逾古稀,半身不遂,极少来所。华先生刚五十岁出头,经常到所上班,他的办公室位于四楼正中(412室)。他约其研究生谈学习与研究工作时,有时也把张广厚与我一起找去。头两次主要是谈打基础的重要性,华老特别要我们认真研读E.C. Titchmarsh的函数论。谈话最后,他谦虚地对我们说:你们是熊先生的研究生,我的话作为参考,你们要听从熊先生的安排。

  拳不离手 曲不离口

  五十年代末,随着大跃进的浪潮,数学所规模扩大了很多,几年间进了不少人。1961年至1962年,全国进行调整,华老作为数学所所长,觉得要在所里认真开展研究工作,就必须对那几年到所的年轻人的业务摸清底细,以便打好基础。1962年上半年,对全所青年科研人员进行了考试,内容并不高深,只是华老一向重视的基础:“三高”,即:高等分析、高等代数与高等几何。然而有些年轻人成绩很不理想,甚至是零分。

  针对这种情况,华老在全所大力提倡打好基础,提出“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办起了提出数学问题和征求解答的壁报,就放在他办公室外的墙壁上,称为“练拳园地”。

  关于研读经典著作与文献,打好基础,华老有不少名言与精湛的方法。例如,他提出:读书要先从薄到厚,再从厚到薄。其意思是,数学书一般写得比较精炼,省略了一些推导与计算步骤,开始学的时候必须十分认真与仔细,将这些省略的计算与推导补齐,这就是从薄到厚。等到这本书学完以后,不可能全部细节留在脑子里,而是将最重要的思想和提纲保留着,这样就由厚到薄了。

  在全所青年人员考试以后,华老还对在科研工作上有显著表现和成绩优秀的人员作了提升。王元、陆启铿、万哲先、丁夏畦、王光寅等提升为副研究员,陈景润、许以超、岳景中等成为助理研究员。与此同时,又将成绩很差的人设法调动工作,离开数学所。这种“考试、提升、调动”的做法后来受到了非议,加上有人认为纯数学研究理论脱离实际,使得华老于1963年底毅然离开了数学所。经反复协商、挽留,华老仅同意保留所长的名义,而研究工作与培养学生则改在中国科技大学进行。

  虽然如此,在几年以后的文化大革命中,华老还是未能免去遭受数学所造反派冲击的命运。他过去的做法被称为是砍向革命群众的“考、提、调”三板斧,大受批判。华老作为反动学阀,被造反派严厉批斗。批斗会上,“打倒华罗庚”的口号彼伏此起。会后还让素有腿疾、行动不便的华老打扫走廊卫生。当然,与苏步青教授等在学校里受到年轻学生更多的凌辱与体罚相比,华老的处境已经算是较好的了。

    1. 乐做人才梯和桥
    2. 大师的作用与大师从哪里来?
    3. 华罗庚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召开
    4. 华罗庚:用生命谢幕的人民数学家
    5. 华罗庚、陈景润在数学领域的成就
    6. 1985年6月12日
    7. 江苏文化产业驶入“新蓝海”
    8. 【中青报】打不死的“奥数”
    9. 新中国掀起回国潮:海外归来学子成科教事业中坚
    10. 对党忠诚是政治上的“定海神针”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