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人物回忆
安徽治淮的回顾与思考
发布时间: 2009-12-08    作者:王光宇    来源:中共党史研究 2009-12-08
  字体:(     ) 关闭窗口

  一九九一年淮河大水的警示

  1991年夏,淮河流域出现了仅次于1954年的大洪水。这一年夏季,安徽江淮流域天气异常,从518即进入梅雨季节,是有记录以来最早的一年。梅雨期持续时间长达两个月,比常年梅雨期长一个月,与l954年大体相当。梅雨期内,暴雨不断,沿淮和江淮之间很大范围内降水量都超过l954年。集中分两段:前一段从518616,雨区主要在淮北西部和淮河以南,大部分地区降雨在300500毫米。第二段从629712,雨区主要在沿淮、大别山区、江淮之间等地,降水量在沿淮和淮北约500毫米左右,江淮之间最高的达到700毫米,大别山区最高的达到l000毫米。梅雨期总雨量与常年相比均偏多13倍。从而,导致了安徽江淮流域同时出现特大洪水,而且外洪内涝交加,洪水位长期居高不下。淮河干流先后发生三次洪峰,其中第二次洪峰最大,接近1954年的洪水位。而淮河以南的支流,尤其是史河、淠河、池河等,均为百年一遇型的洪水。

  为战胜淮河第二次洪峰,先后起用了霍邱县境内的城东湖和城西湖蓄洪。在国务院和国家防总部署下,豫、皖两省还起用了l5个行洪区、3个蓄洪区,并充分发挥了洪泽湖的调蓄作用。因而使淮河干流水位和洪水流量得到了控制,保证了淮北大堤、洪泽湖及里下河大堤及沿淮城市、铁路的安全,把灾害降到最低限度。

  然而,在这次淮河大水中,安徽人民付出的代价和牺牲仍然很大。据统计,全省夏秋两季作物受灾面积达7537万亩,成灾6544万亩,绝收2393万亩,受灾人口4400万人,因灾死亡556人,倒塌房屋l5668万问。各项直接经济损失2753亿元,其中农业直接经济损失146亿元。总的概念是,1991年大水仅次于l954年大水,但灾害损失却远远大于1954年,这是由于两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状况所导致的。

  1991年大水期间,李鹏总理和水利部长杨振怀曾两次来淮河抗洪第一线视察水情和灾情,慰问受灾群众。省委书记卢荣景等陪同视察。李鹏视察后说:“淮河不治好,安徽无宁日。”我认为这句话讲得言简意深,是一句经典之言,值得牢记。

  778日,江泽民总书记、田纪云副总理来皖,在卢荣景等陪同下,察看淮南、凤台、颍上等地灾情,现场部署防汛工作。78,江泽民、田纪云召集安徽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开会。我那时在省人大工作,也被通知到会。由于灾情实在太严重了,大家的心情都很沉重。在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作了汇报后,我作了10多分钟的简短发言。主要讲两点:第一,安徽这次大水所造成的灾害程度确实是十分严重的,超出原来的预计,恳望中央给予最大的关怀和支持,但从安徽自身来说,还是要把基点建立在生产自救上,因为单纯靠中央支持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第二、关于治淮问题,从历史情况来看,一个重要的教训就是非等到淮河发大水了,上边才强调加强治淮,但往往又是年年说加强治淮、年年不兑现。原因在于根治淮河不是某一个省能够独立承担起来的,必须在中央统一规划和领导下进行,而且要确有投资保证,才能够卓有成效地进行淮河全流域治理。所以,请中央一定要下大决心,加大治淮投入。江总书记、田副总理对我的发言表示认同。他们作了许多很重要的指示,要求大家振奋精神,团结协作,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努力战胜自然灾害,重新建设新家园。

  江总书记、田副总理回京后,当年9月国务院即召开治理淮河和太湖会议,确定在淮河流域四省兴建l9项治淮骨干工程。其中安徽为重点,共有l4项,包括淮河干流河道整治及堤防加固工程、怀洪新河工程、临淮岗工程、包浍河治理、行蓄洪区安全建设、湖洼地及支流治理、汾泉河治理、奎濉河治理、洪汝河治理、涡河治理、沙颍河治理等,总投资l753亿元。1119,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决定》。由此,根治淮河进入一个新阶段。

  转眼十七八年又过去了。随着14项战略性骨干工程的逐步建成,治淮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长足的进展。许多人感到,这一时期的治淮投入大、力度大,进展快、效果好。特别是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在2006年建成,正如回良玉副总理在建成仪式上所说:实现了沿淮人民的长期夙愿和几代治淮人的“世纪梦想”,标志着淮河流域整体防洪保安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事实表明,这些工程在抗击2007年淮河大水的搏斗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宝贵的经验和值得思考的问题

  60年来治淮的巨大成就,举世瞩目,有口皆碑。长期以来成为中华民族心腹之患的淮河水灾,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上,走上了根治之路。这充分表明了我们党的领导和人民群众的智慧相结合所形成的伟大力量;表明了我们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能够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表明了我们广大干部和科技人员勇于在实践中探索,认真钻研和掌握治淮规律,用改革精神兴利除害、攻坚克难,把水利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60年来治淮的伟大成就,令人振奋,信心倍增。但是,绝不可就此满足起来。我们要坚持用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来统领治淮工作,科学分析治淮中存在的问题,继续在“根治”上下功夫。

  ()不能轻言根治淮河的目标已经实现,而要时刻居安思危。有人看到近几年连续丰收,以为淮河没事了,说什么“淮河安澜,梦想成真”。当然,其本意是为了赞誉治淮巨大成就。但在领导思想上,如果因此而陷入盲目性,不晓得根治淮河还将是长期的、艰巨的,那就值得注意了。上下游一定要坚持中央关于“三省共保”、“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国家必须从全流域根治上,从“百年一遇”以至更高的防洪标准上,审视和规划下一步新的工程措施,团结协作,开展新一轮大规模淮河治理。

  ()今后应把防洪、治涝、抗旱作为根治淮河的“三位一体”目标。新中国成立以来,安徽历经l9501954195619631980199120037次大水灾,受灾面积均在4000万亩以上。受灾面积这么大,并不完全是洪水淹没,主要是因为洪水抢占淮河等大小河道,造成内外水顶托,内涝无法排除。l963年大水,全省受灾面积5651万亩,成灾3877万亩,即属于这种情况。所以说,洪灾和涝灾是紧密相连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安徽在淮北开挖新汴河、茨淮新河,其功能都是既防洪又除涝,成为较好的治水范例工程。还需要引起重视的是,安徽受旱灾威胁也非常大。历史上安徽旱灾最重的有l958年、l959年、l961年、l978年、1994年、l997年等年份,受灾面积都在三四千万亩,最厉害的是l978年受灾面积4170万亩、成灾面积2581万亩。为了抵御旱灾,安徽过去在治淮中利用佛子岭等五大水库兴建淠史杭灌溉工程,是一个辉煌的成功范例。应当总结和汲取历史上的这些经验和教训,更好地把防洪、治涝、抗旱纳入到治淮中去,使其成为根治淮河的“三位一体”目标。在这个总目标下,还要进一步筹划发展航运、养殖、水力发电、旅游、生态建设等事业,使治淮发挥更大的综合效益。

  ()沿淮行蓄洪区需进一步谋划长远而根本的妥善解决大计。安徽淮河干流行蓄洪区共有21处,总面积311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84万亩,人口150多万,分属阜南、颍上、霍邱、寿县、凤台、怀远、凤阳、五河、明光等9()及淮南、蚌埠两市郊区。行蓄洪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每遇行蓄洪,那里的群众就大难临头,生命财产遭受严重损失。为使那里的群众摆脱困境,走上安全、富裕之路,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步推行改变耕作制度、调整产业结构、积极推广庄台建设、建立防洪基金等一系列措施,收到显著成效。但是,“水占地则人无食,人占地则水无路”的这一根本矛盾始终未能解决,而且呈日趋紧张之势,给淮河工程管理和水情调控带来很大困难。我认为,在新世纪、新阶段,应当重新思考规划,如何解决整个淮河流域人与水的矛盾、人与生态的矛盾。在治水上,这也是一个战略性的思维。正如许多专家学者所说:江河洪水是一种自然现象,如果人们老是不断地修筑堤防,与水争地,就会缩小洪水渲泄和调蓄的空间。应有计划地开放蓄洪和行洪区,达到人与洪水协调共处。从长远计、根本计,沿淮行蓄洪区必须有计划地、因地制宜地研究安全方案,由党和政府作为一项重大任务调查研究作出部署。

  ()要强化工程管理。几十年来,围绕淮河治理,兴建了大批水利工程,但重建设、轻管理的思想一直存在,以致较普遍地存在着工程配套不全、质量隐患多、设施老化、管理欠缺等问题,如不很好解决,将严重影响和制约工程效益的发挥。今年春天抗旱,有些地方有水灌不上,就是很深刻的教训。对于山谷水库,特别要注意加强维护和管理。河南“七五•八”大水的深刻教训,也应引起我省的警惕。根据安徽实际,当前应首先抓好水利工程管理,尔后应尽快过渡到从以开发水资源为重点转变为以管理水资源为重点,加强需水和供水管理,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保护好水质,防治水环境退化,坚决制止水污染现象。

  总之,根治淮河还有许多艰巨的任务摆在我们面前,需要省里高度关注,带动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努力,在新的实践中开拓奋进,以期取得新的突破性的胜利。

                (本文作者 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原主任 合肥 230022)

  

    1. 安徽60年奋斗与发展的辉煌历程
    2. 安徽、四川等地农村的大胆试验
    3.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安徽考察农业生产
    4. 习近平在安徽调研
    5. 李克强在安徽考察
    6. 根据国务院批复安徽撤销地级巢湖市 设立县级市
    7. 人水和谐的春天
    8. 东部国防地带测绘历史回顾与思考
    9. 完成国庆六十周年重点党史工作任务的回顾与思考
    10. 新中国60年党的制度建设的回顾与思考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