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毛泽东研究
毛泽东和平解放西藏的后勤决策
发布时间: 2011-02-12    作者:杜玉芳    来源:党的文献 2011-02-12
  字体:(     ) 关闭窗口

  四、“生产与筑路并重”

  筑路是解决进藏部队运输补给的关键,但道路的修建比较缓慢,需要较长的时间。1950年毛泽东发布的进军《训令》中,对修路的任务规定为:“甘孜——昌都——丁青——乌所——太昭——拉萨公路由十八军负责抢修,力争于明年年底完成。”(《西藏工作文献选编(1949—2005年)》,第51页。)此后,毛泽东对修路的艰巨性有了较充分的认识,指出:“康藏公路短期难通”(《毛泽东西藏工作文选》,第60页。),“明年(指1952年——引者注)修通是不可能的,也许需要两年至三年才能修通”(《毛泽东西藏工作文选》,第54页。)。公路缓不济急,牦牛运力有限,为解进藏部队物资之急需,毛泽东又适时提出了“生产与筑路并重”的方针,指示前方部队在进军的同时,开展生产自救。

  还在先遣部队刚到拉萨、十八军主力尚在进军途中时,毛泽东就于1951年9月13日电告邓小平:部队进藏后“(公路)也许需要两年至三年才能修通(拉萨)。似此,如果我军不从事生产,则给养将成严重问题,靠藏政府供给,或靠购买,则对藏民影响不好。因此请你考虑是否可以定为生产与筑路并重,即令甘孜到拉萨沿途所驻部队以一部分担任生产,以一部分担任筑路,在生产季节以较多的人从事生产,在其他季节则以全力筑路。”“此点在现在就应确定,以便在冬季有所准备。”(《毛泽东西藏工作文选》,第54页。)

  十八军主力抵拉萨后,1952年4月6日,毛泽东在《关于西藏工作方针的指示》中又指出:在西藏“我们惟靠两条基本政策,争取群众,使自己立于不败。第一条是精打细算,生产自给,并以此影响群众,这是最基本的环节。公路即使修通,也不能靠此大量运粮。印度可能答应交换粮物入藏,但我们的立脚点,应放在将来有一天万一印度不给粮物我军也能活下去。”“凡此均须依靠精打细算,生产自给。以这一条最基本的政策为基础,才能达到目的。第二条可做和必须做的,是同印度和内地打通贸易关系,使西藏出入口趋于平衡,不因我军入藏而使藏民生活水平稍有下降,并争取使他们在生活上有所改善。”《毛泽东西藏工作文选》,第61、62页。毛泽东未雨绸缪,适时提出“生产与修路并重”的方针,为解决进藏部队的物资补给问题,争取在藏站稳脚跟指明了方向。刘伯承对毛泽东的这一方针进一步阐述道:部队走到哪里就在哪里生产,历代王朝在边疆也搞戍边屯垦,我们叫建设边疆。(参见李觉:《回忆和平解放西藏》,《西藏党史资料》1993年第1期,第33页。)

  根据毛泽东的指示,西南局、西南军区立即进行部署,并强调“搞好生产是进藏部队长期的一项中心任务”。部队进驻拉萨后不到20天,还没有消除千里行军的疲劳,即以战斗姿态投入大开荒运动。1952年2月,西藏军区召开了第一次党代会,主要研究的就是开荒生产问题,会议提出了“开荒生产,自力更生,站稳脚跟,建设西藏,保卫边防”的战略方针,号召各部队“向荒野进军、向土地要粮、向沙滩要菜”。随后,进藏工作人员也相继加入,开荒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据统计,从1951年冬到1954冬,共开垦荒地61000亩,修水渠20000多米,收粮食35万多公斤,土豆76万多公斤,蔬菜600多万公斤,缓解了物资供应危机,帮助部队熬过了进藏初期那段最艰难的岁月。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中的《论十大关系》
    2. 毛泽东生前未公开发表《论十大关系》的原因
    3. 毛泽东在政治上如何要求党的高级干部
    4. 郑有贵:从《寻乌调查》探析传统乡村凑份互助文化
    5. 毛泽东对计划经济的改革探索及其价值审视
    6.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的历史贡献
    7. 毛泽东要读的最后一部书:《容斋随笔》
    8. 建国后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发展与演化
    9. 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原初语境与当代发展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