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军事方面,有如上述,周恩来的态度很明确,要让毛泽东来挂帅。周恩来长期处在军事领导主要岗位,在李德到中央苏区后,两人的意见不时相左,特别是在第五次反“围剿”后,在军事指挥问题上常常争吵。湘江战役后,两人的争论更加激烈,到黎平会议期间,一向温文尔雅的周恩来居然对李德拍了桌子,可见矛盾之尖锐。军团领导人都拥护周,遵义会议剥夺了李德指挥权,自然就由周代表政治局行使最后决策权。但周恩来不揽权,在做最后决策时都要广泛听取各种意见,特别是毛泽东的意见。这在当年3月的苟坝会议上表现得最明显。苟坝的头一天会议上,与会的红军将领对来回渡赤水而没打仗已有些不耐烦,一致同意林彪等提出的攻打打鼓新场守敌建议。但毛泽东反复强调不能打固守之敌,应在运动战中消灭敌人,并以宁可不当刚刚担任的前敌司令部政治委员职务相抗争,但他仍旧未能说服大家。毛泽东坚信自己的意见正确,到了深夜,提着马灯,摸走山路,到周恩来住处,要周晚一点下达命令,并找来朱德,说服了二人。第二天,周恩来提议继续开会,三人共同说服了求战心切的红军高级将领,撤消进攻决定,使红军免遭一次重大挫折。这次会议上成立了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三人组成的军事小组,又称“三人团”,周仍是团长。这个新“三人团”,正式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最高领导机构中的地位。他尽管不是主要负责人,但周恩来在作最后决定时都尊重或征求他的意见。他的正确主张实际指导着此后中央红军的行动,其所发挥的核心作用凸显无遗。
经过这些年的党史现场考察与史料考索,在我看来,遵义会议后毛泽东的领导核心地位,归根结底,是由这样三个因素形成的。
首先是“势”。红军长征从突破国民党军的一道道封锁线开始,就是不断打仗。战争的大势将军事领导推到了最重要的位置。谁能领导军队,谁就能发挥核心作用。遵义会议前,毛泽东是随队行军的。遵义会议后,他参与中央常委和红军的领导,使他有了发挥核心作用的大平台,成为率领红军长征的实际主角。
其次是“才”。“势”是前提,能否发挥核心作用唱主角,关键是才干。毛泽东能够发挥核心作用唱主角,就在于他“太有才”了。前述张闻天和周恩来对他的评价和期待,说明了这一点。“势”为时事造英雄提供了机会,“才”是英雄造时事的根本。
再次是“场”。这就是毛泽东的活动场所和工作环境。遵义会议后改组过的中央政治局,跟博古主持中央政治局时的情况大不一样。那时,毛泽东被排斥、受压抑、处于逆境,才能得不到发挥。遵义会议后完全变了,中央政治局的4个常委,能够发挥核心作用的就只有张闻天、周恩来和他三人了,而张、周都很尊重他。张闻天主持政治局开会,注意发扬民主作风,能够充分讨论问题,这为毛泽东展现自己的智慧和才干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场”。有这个“场”和没有这个“场”大不一样,毛泽东的境遇也因之完全不同。遵义会议后,有了这个“场”,毛泽东展示出卓越才能,演出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活剧,成为党中央领导的实际核心。
链接:参加遵义会议人员名单
政治局委员:
毛泽东 张闻天 周恩来
朱 德 陈 云 博 古
政治局候补委员:
王稼祥 刘少奇 邓 发
何克全(凯丰)
红军总部和各军团负责人:
刘伯承 李富春 林 彪 聂荣臻
彭德怀 杨尚昆 李卓然
中央秘书长:邓小平
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 德
翻译:伍修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