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毛泽东主持召开七届七中全会第三次会议。在讨论选举问题时,毛泽东再一次就增设几个中央副主席和总书记的问题讲了话。他说:“上一次也谈过,中央准备设四位副主席,就是少奇同志,恩来同志,朱德同志,陈云同志。另外,还准备设一个书记处,书记处的名单还没有定,但总书记准备推举邓小平同志。四位副主席和总书记的人选是不是恰当?当然,这是中央委员会的责任,由中央委员会去选举。但是要使代表们与闻,请你们去征求征求意见,好不好?对于我们这样的大党,这样的大国,为了国家的安全、党的安全,恐怕还是多几个人好。”又说:“党章上现在准备修改,叫做‘设副主席若干人’。”“除非一个原子弹下来,我们几个恰恰在一堆,那就要另外选举了。如果只是个别受损害,或者因病,或者因故,要提前见马克思,那末总还有人顶着,我们这个国家也不会受影响,不像苏联那样斯大林一死就不得下地了。”(《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110—111页。)
在开会讨论时,就担任党的总书记一事,邓小平曾谦虚地表示:“我还是比较安于担任秘书长这个职务。”对此,毛泽东替他“作宣传”说:“我看邓小平这个人比较公道,他跟我一样,不是没有缺点,但是比较公道。他比较有才干,比较能办事。”“他比较周到,比较公道,是个厚道人,使人不那么怕。我今天给他宣传几句,他说他不行,我看行。”(《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111—112页。)从这番话中不难看出毛泽东对邓小平的欣赏。
陈云也曾表示,他当党的副主席不适当,可以不必加他。为此,毛泽东向大家推荐陈云说:“我看他这个人是个好人,他比较公道、能干,比较稳当,他看问题有眼光。”“他是工人阶级出身,不是说我们中央委员会里工人阶级成分少吗?我看不少,我们主席、副主席五个人里头就有一个。”(《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112页。)
关于中央领导机构的班子设置,毛泽东也重点作了说明,他说:“请你们在代表里头酝酿一下,因为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主席、副主席要一道提出一个整个的名单,要一道选。至于常委,准备就由主席、副主席和总书记组成。这不是说别的人不可以当常委,别人也可以,因为要提一个就可以有第二个,还可以有第三个,所以暂时用这么一种办法。这就是把过去的书记处变成常委,只是比过去多了一个总书记。还要设一个书记处,书记处的人数可能要多几个,书记、候补书记可以有十几个人。很多事情要在那里处理,在那里提出议案。政治局委员的名额也要扩大,不是十三个,要扩大到二十人左右。”(《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112—113页。)
毛泽东关于中央领导体制改革的建议,得到了中共八大代表的一致赞成和全党的拥护,写入了八大通过的新党章。经过毛泽东的“宣传”,更主要的是由于陈云和邓小平的卓越功绩、杰出的才能和崇高的品德,深得全党信赖和认可,陈云在中共八大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副主席,邓小平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总书记。由此,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最终形成。(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主要成员由中共八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的全体政治局常委组成。他们分别是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邓小平。那时在全国,在重要的场合,悬挂的领袖像,就是这六个人的像。参见龚育之:《党史札记末编》,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版,第54页。)
中共八大关于中央领导机构的改革,在实践上取得了成功,这是中共八大一个重要的历史贡献。可以说,此次中央领导结构的改革,在理论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的民主政治思想,在实践上达到了毛泽东提出的“防风林”的功效,增强了中央领导集体的团结和民主,强化了党中央的集体领导和决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