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毛泽东研究
探索者的心灵世界:解读新中国成立后的毛泽东诗词
发布时间: 2010-05-12    作者:丁毅 仵眉    来源:党的文献 2010-05-12
  字体:(     ) 关闭窗口
  三、艺境拓展的得失
  研究毛泽东诗词创作可以发现,在他对社会主义道路进行探索时,也在不断拓展着艺术境界,其中有得也有失。究竟怎样评估诗人艺境开拓之功?要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
  第一,关于诗歌“内容应该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对立统一”观点的提出。毛泽东认为,诗歌艺术是由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构成的矛盾着的两个侧面,但更强调浪漫主义这一面的主导地位。他要求艺术工作者首先要有“远大的理想”,而他自己的诗词创作就是体现这种要求的。他的诗词总有一种鼓舞人们前进的力量,使人产生战胜恶势力的勇气,激发起赢得未来的信心。这可以说是毛泽东诗词的理想主义即浪漫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然而,这种精神在新中国成立前后诗词创作中是有差别的。新中国成立前毛泽东要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面临的形势严峻、险恶,他的诗词创作面对这种现实,表现出冲破罗网、排山倒海的力量。这是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力量的显示,是再造新世界自信力的显示。这些是新中国成立前毛泽东诗词中浪漫主义精神的本质所在。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国的领袖,也是世界上第一大党的领袖。他自信代表全民全党的意志,领导着人民改变一穷二白的面貌、大干社会主义,维护国家主权、反对霸权主义,为保证社会主义江山稳固而反修防修。他在从事这些活动时创作的诗词中,理想抱负可以从心所欲地抒发。如《水调歌头.游泳》:理想的建设速度;《蝶恋花.答李淑一》:理想的告慰烈士方式;《七律二首.送瘟神》:理想的建设社会主义方式;《七律.答友人》:理想的家乡面貌;《七律.和郭沫若同志》:理想的战胜“妖雾”结局;《卜算子.咏梅》:理想的个体人格;《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理想的反霸结局;《杂言诗.八连颂》:理想的群体性格;《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理想的防修行动;《念奴娇.鸟儿问答》:理想中的防修战斗场面;《七律.洪都》:理想中一代新人的出现,等等。总之,与新中国成立前只有一篇《念奴娇.昆仑》以虚幻想象的方式抒写社会理想相比,新中国成立后诗人的各种理想可以说得到了自由抒发。这些诗词比起新中国成立前的创作大大拓展了艺术空间,在扩大艺境广度上是有意义的。
  也应当看到,“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对立统一”观点的提出是在1958年那个浪漫的年代,毛泽东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之间,明显过多地偏向浪漫主义。他还说:“光搞现实主义一面不好,杜甫、白居易的诗,哭哭啼啼,我不愿看;李白、李贺、李商隐,搞点幻想。”(陈晋:《文人毛泽东》,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56页。)作为个人爱好,像李贺那样一生耽于幻想也无可厚非,但毛泽东用这种方式反映政治意向就有了弊端。《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把政治对手比作“苍蝇”、“蚂蚁”,喊出“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让人感到失于空乏无力,而《念奴娇.鸟儿问答》的结语又容易与十年动乱联系在一起。毛泽东晚年心态变得脱离实际,写诗过多追求幻想,到“文革”初期所写《七律.有所思》时脱离了反映人民意愿的真实状况,而最后一首诗《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则到史籍中寻找解决现实问题的政治方略,更显得既无现实主义又无浪漫主义了。
  第二,关于“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所以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赋也可以用”(《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21页。)主张的提出。这是毛泽东在1965年7月21日致陈毅信中提出的观点。周振甫在《诗词例话》一书中简明扼要地对赋比兴作了解释:“赋属于写作,比兴属于修辞”;“比是用物来打比方,兴就是用来寄托”;“兴也是比方,不过是一种暗比”。所以刘勰说:“比显而兴隐。”在《诗经》中可以将比、兴分开说,而在楚辞中比兴连用作为寄托方式,到后来比兴成为一个完整的概念。应该说,“赋是最基本的写作方法,敷陈其事而直言之”。毛泽东的一些上乘之作也大都用此法写出,为什么在1965年突然强调比兴,而把赋法放在次要位置呢?
  毛泽东虽然采用朱熹的观点将比兴分开说,在创作中却是采用楚辞比兴连用式。这种方法的采用在新中国成立前后诗词中又呈现不同状况。新中国成立前全篇用比兴即寄托方式写出的诗词不多,最突出者应属《念奴娇.昆仑》,作者把早年就已形成的“改造中国与世界”的政治理念借评论昆仑写出,改造中国与世界两方面恰好在上下阕中分别言之,这里所用显然不是赋法,只是比兴用法更为曲折的使用。还有一篇《十六字令.其三》:“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在党内外出现危机的紧要关头,毛泽东在这首词中不仅用赋法写山的险峻,还寄托着“天垮下来擎得起”的政治抱负。新中国成立前毛泽东大都在战争环境中创作,要应付环境、为生存下去频繁地战斗,实在有太多的事可以敷陈直言,用赋法自然多一些。
    1. 季春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国家治理的实施路径探析
    2. 毛泽东对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开拓与奠基
    3. 批转地方经验:毛泽东关于新中国制度创设的探索
    4. 毛泽东领导新中国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5.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对国家工业化的探索及基本经验
    6.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以我为主”学习外国文化的战略思考
    7. 毛泽东政治协商的价值目标、基本职能与中国特色
    8. 毛泽东关于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方法论及其当代价值
    9. 毛泽东领导创建人民战争战略基地的历史考察
    10. 论毛泽东工业化思想的基本原则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