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毛泽东研究
毛泽东、周恩来对解决台湾问题的思考和决策
发布时间: 2009-12-02    作者:熊华源 单劲松    来源:《党的文献》 2009-12-02
  字体:(     ) 关闭窗口

  (三)争取以和平方式解放台湾

  根据中央军委1954年8月13日制定的“充分准备,逐岛攻击,先选敌最小最弱的一个岛子攻占之,求得战必胜,攻占后即巩固之,然后再看情况决定下一步的作战行动”彭德怀主持召开的关于福建沿海作战方针问题的会议纪要,1955年7月8日。的沿海作战计划,人民解放军准备解放马祖、金门。但是,毛泽东这时敏锐地观察到:在大陈岛解放的第三天,1955年1月25日,美国众议院、参议院通过《防御福摩萨联合决议》,明确授权美国总统可以在他认为必要的情况下,使用美国部队阻止对澎湖列岛和台湾进攻。《美国对华政策文件集》第2卷(上),第437—438页。这样,如果攻打澎湖列岛、台湾,美国势必军事干预,中国必然在不对称的中美海上军事冲突中遭受巨大损失。然而中国夺取马祖、金门,将正中美国下怀,势必造成海峡两岸的长期分裂,有利于美国制造“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因此,以有步骤的方式来实现“武力解放台湾”,在相当一个时期内也难以实现。

  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考虑、权衡利弊后,毛泽东、周恩来从国际战略全局出发,毅然决定停止解放马祖和金门的军事行动,把工作重点放到促成同台湾国民党当局的和平谈判上来。

  1955年2月3日,周恩来向出席全国计划工作会议等专业会议代表所作的报告中指出:“我们的立场是:台湾是属于中国的”,“不解放台湾,决不罢休”。我们的方针是:“只要美军撤退,台湾可以和平解放。我们要提出这样的响亮口号。”“这个口号什么时候公开提出,要看形势的发展。”周恩来向出席全国计划工作会议等专业会议代表所作的《动员和团结全国人民完成国家过渡时期总任务和反对国内外敌人的斗争》的报告,1955年2月3日。这是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第一次在内部报告中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是中国共产党解决台湾问题方针政策的一次根本性转折。周恩来的报告表明:公开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只是选择一个适当时机的问题了。

  为了进一步争取国际舆论的支持,1955年4月5日,毛泽东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批准了即将启程的中国出席亚非会议代表团团长周恩来在《参加亚非会议的方案》中提出的建议:在亚非会议上,可视当时情况,“相机提出在美国撤退台湾和台湾海峡的武装力量的前提下,和平解放台湾的可能”。周恩来提交的《参加亚非会议的方案》,1955年4月4日。

  根据中共中央的授权,1955年4月23日,周恩来在八国代表团即出席亚非会议的中国、缅甸、锡兰、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菲律宾和泰国八国代表团。团长会议上指出:“中国人民解放台湾有两种可能的方式,即战争的方式和和平的方式,中国人民愿意在可能的条件下,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周恩来:《关于亚非会议的报告》,《人民日报》1955年5月17日。这是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第一次向全世界公开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周恩来的讲话和随后发表的相关声明,获得了亚非各国以及世界舆论的广泛理解、欢迎和支持。5月13日,回国不久的周恩来在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扩大会议上重申了这个方针。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1955年第6期。在这前后,周恩来在外事活动和公开场合谈到台湾问题时,总是反复强调中国人民有权用一切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包括和平解放的方式,作为中央政府不会拒绝而且提议同蒋介石集团进行谈判。参见周恩来1955年7月30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关于《目前国际形势和我国外交政策》的发言,《人民日报》1955年7月31日。

    1. 季春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国家治理的实施路径探析
    2. 毛泽东对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开拓与奠基
    3. 批转地方经验:毛泽东关于新中国制度创设的探索
    4. 毛泽东领导新中国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5.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对国家工业化的探索及基本经验
    6.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以我为主”学习外国文化的战略思考
    7. 毛泽东政治协商的价值目标、基本职能与中国特色
    8. 毛泽东关于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方法论及其当代价值
    9. 毛泽东领导创建人民战争战略基地的历史考察
    10. 论毛泽东工业化思想的基本原则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