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科技人物研究
为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发布时间: 2010-09-20    作者:杨骏 林小春等    来源:《光明日报》 2010-09-18
  字体:(     ) 关闭窗口

恢复发射——丁肇中让美国国会为一个科学实验立法

  今年8月底的一天,美国空军一架C5大型运输机在肯尼迪航天中心徐徐降落,将阿尔法磁谱仪2送抵它上天前的最后一站。

  从1994年的创意诞生,到今天阿尔法磁谱仪2的蓄势待发,16个国家和地区60个研究机构的600多名科学家参与其中,耗资近20亿美元,这是粒子物理领域最前沿的实验,也是继国际空间站等大型科研项目后,又一个国际科技合作的典范。但它的实施一波三折。

  “没有丁教授的执着,这个项目干不起来,绝对干不起来,”曾给丁肇中当了两年助手的王毅说。

  2003年“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重返大气层时意外爆炸,美国航天计划陷入困境,原定于2005年用航天飞机运送磁谱仪的计划被取消。磁谱仪项目前途未卜。

  丁肇中想了很多办法,包括试图用中国长征3号乙运载火箭。王毅说:“我们给他做了一个完整的方案,准备以一个通用卫星平台为基础,把磁谱仪安装在上面,这是一个备份选择。”

  其间,丁肇中经常飞到华盛顿会见相关人士,并去美国国会解释这个实验的重要性,终于促使美国国会在2008年通过相关法案,让磁谱仪项目有了法律保护。 

  “为一个科学实验立法,这在美国历史上从来没有,”电工所专家王秋良说。

  是丁肇中的执着,让美国航天局增加了航天飞机的一次飞行。丁肇中自己也说,“如果没有磁谱仪任务,航天飞机2010年内肯定退役了”。

  王毅说,大家对丁教授很敬重,他的职业和敬业精神也让中国航天人感动。“这个老先生,为了项目满天飞,谁见了都特别心疼”。

  “丁教授今年74岁,也是高龄了。他为这个项目差点丢了命。”航天科技一院李昌懋回忆说,“有一次,丁教授在中国得了一场大病,是胃穿孔,在去机场的路上,人突然昏过去了,结果被紧急送往医院。可手术后线还没拆,他就跑去开会。那天下着小雨,他见我后的第一句话:‘哎呀,差一点就见不着面了’。”

  无论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困难,还是自己身体出现问题,丁肇中始终坚持着。 

  “这个实验,花了15年时间,估计今后再不会有我这样‘傻’的人再来重复做一次我这样的实验”。

  当记者问磁谱仪实验会获得什么结果时,总喜欢说“不知道”的这位大科学家回答道:“不知道。在一个全新的领域,你不知道会发现什么。我要给你一个推测的话,一定是错的。”

  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变“不可能”为可能。他的同事和朋友评价他“不到最后不回头”。而用丁肇中自己的话说,“自然科学研究是有竞争性的,只有第一,没有第二。”

    1. 丁肇中笑言15年只做一件事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