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科技人物研究
不可遗忘束星北
发布时间: 2010-05-28    作者:张翼星等    来源:中华读书报 2010-05-28
  字体:(     ) 关闭窗口

 

   在群星璀璨的学者群中,束星北是当时公认的最杰出者之一。他的学生程开甲(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的评价是:像束星北这样集才华、天赋、激情于一身的教育家、科学家,在中国科学界是罕见的,他的物理学修养和对其内涵理解的深度,在国内也是少有的。

  束星北,1906年出生于江苏南通,1926年自山东齐鲁大学考入美国拜克大学物理系,不久转入加州大学。为探索和比较各种社会制度,他游历、考察了包括苏联在内的欧亚数国,深感社会问题复杂,理想与现实有着巨大差距,便更凝神专注于自然科学的探索。他来到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基础物理和数学,在名师指导下,受到严格训练,仅一年多时间,便以《论数学物理的基础》一文而获硕士学位。1930年2月,又由名师引荐,考入剑桥大学,从师于著名的理论天体物理学家爱丁顿博士。爱丁顿对物理学有着多方面的重大贡献,特别是他利用日全食验证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早在国内上大学时,爱因斯坦相对论的一系列观点,便使束星北浮想联翩,兴奋无比。如今,在爱丁顿身边,他开始系统地接触人类这个伟大的发现。1930年8月,他又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做研究生和助教,1931年5月再获理学硕士学位。在这里表现了他敏锐、超常的科学创新能力。他主动与世界一流的物理学家、数学家对话、交流,参与合作研究,曾探索引力场与电磁场统一的理论,试图冲击爱因斯坦相对论中的难题。可惜他在国外深造的时间不长,1931年9月,因奉母命回乡结婚,从此便一直生活于战乱纷扰和政治动荡的祖国。20世纪从30年代到40年代,束星北虽有多处移动,但大部分时间是在浙江大学物理系任教授。这是浙江大学学术上严谨、求是之风盛行的时期,也是束星北学术上日趋成熟,行将脱颖而出的时期。在群星璀璨的学者群中,束星北是当时公认的最杰出者之一。他的学生程开甲(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的评价是:像束星北这样集才华、天赋、激情于一身的教育家、科学家,在中国科学界是罕见的,他的物理学修养和对其内涵理解的深度,在国内也是少有的。束星北与我国著名物理学家王淦昌在浙江大学是同事。二人既是志同道合的挚友,也常是学术见解上的“对手”。《档案》的作者写到,二人同为中国现代物理学界的领军人物,专业上各有所长,整体实力相当。40年代初,他们在理论造诣上已进入国际物理学的先进行列,在国内分别建立理论物理和实验物理的基础,并在物理学界培养造就出一批杰出人才,如吴健雄、李政道、程开甲等。束星北是李政道的启蒙恩师,在束星北的影响下,李政道从浙江大学的化工系转入物理系,二人切磋琢磨,遂成知己。束星北除了在相对论等理论领域的创造性探索和发表论文外,还善于结合实践,开展科学技术的创造,涉及激光、无人驾驶飞机、雷达(中国第一台雷达出自他手)、袖珍发报机等,在试验中已有重要成果。这时期他真是“踌躇满志,雄心勃勃”,其科研目标是追逐爱因斯坦、玻尔等国际大师的成就。1937年5月,玻尔曾来中国,到浙江大学作原子核的学术报告,束星北与王淦昌相陪,并与之探讨各自关心的学术问题,束星北与玻尔还有过较多的争论。玻尔后来对中国要求出国深造的人说:“中国有束星北、王淦昌这样好的物理学家,你们为什么还要到国外去学习物理呢?”如果在浙大当时的学术环境下顺势发展下去,束星北很可能作出有重大国际影响的科学创新,为人类作贡献,为民族添光彩。 

    1. 立足实践造就教育家型教师
    2. 教育家成长的制约因素与政策建议
    3. 从“教育能手”到“教育家”
    4. 把灵魂高高托起
    5. 作为教育家的冯友兰开始引起学界重视
    6. 推动创新型校长向教育家转型
    7. 时代呼唤大学校长职业化
    8. 从“管学校”走向“办教育”
    9. 真正的哲学家——感悟金岳霖
    10. 钱伟长同志生平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