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科技人物研究
彭加木:1980年的符号
发布时间: 2009-09-04    作者:李梓    来源:《新世纪周刊》 2009-09-04
  字体:(     ) 关闭窗口

彭加木在罗布泊最后的照片

科学家、探险、神秘失踪,这些元素的组合,促成了一个偶像的诞生。

科学家、探险、神秘失踪,这些元素的组合,促成了一个偶像的诞生。

唐守业,这个被称为彭加木民间搜寻队长的58岁的老记者,最近被折腾得够呛。

6月底,正好是他的著作《寻谜彭加木》出版的时候,在新疆的老朋友给他打电话说:“最近又发现了一具干尸,很有可能就是彭加木的遗体。”他闻讯不由得大喜,这难道是天意?

后来,新疆当地的报社给他打电话,邀请他参与取证队伍。他立刻收拾行装,从山东威海坐火车前往新疆。走到半道的时候,又接到电话请他缓来,因为取证事宜可能会有变化。这样,唐守业只好坐车又回威海了。等回到威海,又听说取证队伍已经决定了出发日期,他赶紧去弄了一张飞机票,在上飞机之前,他收到短信:根据第二次到达现场的分析,为彭加木的可能性很小,您就不用来了。

对这一个多星期的折腾,他称适应了,自从他立志发起找寻彭加木的民间活动后,“比这更大的折腾都经历过”。

震惊全国的失踪

1980年6月17日,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副院长、著名科学家彭加木在新疆罗布泊地区进行考察时失踪。这条消息,成为当时最受人们关注的一条新闻,绝大部分的中国人,正是从这条新闻里,对罗布泊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神秘神奇、恐怖险恶之地。

从6月18日开始的两个月,新华社几乎每天都配发与此相关的消息,广播里几乎每天都播报搜寻的结果,中共中央主席华国锋亲自批示派出空军和地面部队配合搜寻。“彭加木,你在哪里?”这句话被广播里一次又一次地引用。

在新疆阿鲁科尔沁旗广播站,年轻的广播员唐守业把这篇报道贴到了墙上,和千万的听众一起暗自祈祷:彭加木,祝福您千万顺利地走出疏勒河故道,发现水源地,找到食物吃,给全国人民一个惊喜!当时,有许多人响应广播的号召,在内心里暗自作了这样的祈祷。

当20年后,他终于来到彭加木的遇难地后,他发现,年轻时候的良好祝愿,在现实面前是多么的幼稚。罗布泊确实当得起他年轻时候假象中的那八个字:神秘神奇、恐怖险恶,但完全不是他想象中的那样。“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一个带病的老人,要真能在没有任何储备的条件下走出疏勒河谷,那简直就是奇迹。”

一个时代的符号

彭加木没有创造出奇迹,但他的事迹在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心中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尽管他并不是为了探险而去的罗布泊,但许多后来的探险家都声称,从他那里得到了勇气和激励。长江漂流的第一位挑战者尧茂书的哥哥尧茂江,回忆中仍然记得这一事件给他和弟弟以极大的激励,尧茂中从来不认为中国人缺乏探险精神,并一直以“外国人能做,中国人一样能做到”作为座右铭,而彭加木事件又给了他一个中国版的注解:彭加木能够牺牲,我也能。

在一个变化了太多的时代,讲述27年前一个科学家的牺牲对人们形成的激励和激发作用,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情。几年前,唐守业在一所中学演讲时,曾经对“彭加木是什么树”的问题瞠目结舌,而今天,即使有那么多人因为“干尸事件”而记住了这个名字,又有多少人能够理解纪念和寻找的含义。

2007年5月12日,凤凰卫视就寻找彭加木做了一期辩论性质的节目,邀请了作家叶永烈、吴泰昌、彭加木生前的好友夏训诚、唐守业,以及司马南参加,双方就近几年的寻找“是否盗用死者名义”、“是否炒作”、“有何积极意义”等展开辩论。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年来,知道彭加木这个名字的人多了;但知道他生平的人实在甚少,他的名义,在不停的断章取义和各取所需的传播中,变成了罗布泊中最著名的一具干尸,如此而已。

但了解其生平的人,往往在想了半天之后,用了一个词语来形容他:奉献。

    1. 30年前彭加木消失在茫茫沙海
    2. 人民英模:彭加木
    3. 6月17日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