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陈云研究
陈云与新中国财经工作的起步
发布时间: 2010-06-13    作者:    来源:《党的文献》 2010-06-13
  字体:(     ) 关闭窗口

建国前后,在国民经济危重繁难的情况下,陈云以荜路蓝缕的开拓精神,组建了中央财经委员会,推动实现了财经统一管理,整顿了财经秩序,促进了国民经济的重点恢复和工商业调整,为新中国财经工作顺利起步以及国民经济的恢复奠定了可靠的基础。

组建中财委,实现财经统一管理

1949年5月9日,陈云奉命赴京主持中央财经工作。其时,由于长期战争破坏和国民党的腐败统治,生产萎缩,物资匮乏,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严重,经济秩序一片混乱。人民政权的财政赤字很高,统一管理全国财经工作的难度巨大。因此,要建立工作的基础,当务之急是尽快筹建中央财经机构,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把分散的、混乱的财经工作理出头绪。在莅京的第二天至5月下旬,陈云和朱德、刘少奇等连续召开会议,研究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财经机构的设置问题。会议决定:中央财经委员会是负责领导全国财经工作的“总部”和“最高委员会”,中央和地方财经机关在其统一领导下工作,其机构暂设6局13处。刘少奇据此起草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中央财政经济机构大纲(草案)》,经过征求各方面意见,7月中旬,陈云以中共中央财经部和华北人民政府财经委员会两个班底为基础,组建了中央财经委员会。10月,又经过充实组建为政务院财经委员会(二者均简称中财委)。中财委的建立,是我党开始领导全国财经工作的开端和标志。正如陈云指出:“今天我们的工作,已不是一个地区或一个部队的工作,而是四亿七千五百万人、地大物博的全国性的工作。”陈云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通过创造性的工作,领导中财委逐步担起了统一管理全国财经工作的重任。

首先,根据管理全国财经工作的需要,多方罗致党内外财经管理人才。中财委成立时,仅有成员60余人,这与管理一个大国财经工作的任务来说极不相称。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开展建设,陈云提出,中财委及有关机构“必须吸收党内外各方面有知识的人来共同工作。”他一方面指示各地,要从党领导的各地区各部门抽调懂财经的得力干部到财经部门来,“抽二三等的不行,要抽一等的。”另一方面竭力在党外民主人士和知识分子中物色人才。他同银行界、产业界著名人士和一些学者教授广泛进行了接触,有意识地请他们研究财经对策,注意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然后遴选一些人到中财委来任职。到建国初期政务院财经委员会成立时,已拥有熟悉财经工作的干部300多人,使这一机构初具规模。

其次,根据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地提出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工作目标,逐步提高中财委对全国财经工作的指导能力。1949年7月至建国前,由于机构尚不健全,全国形势也不具备财经统一管理的条件,陈云提出,我们的目的是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而工作则需要一步一步地来。目前必须在强调集中统一的同时,主要依靠地方的财经机构做好工作。中财委成立一周后他即南下上海,召开全国财经会议,研究解决财经困难的办法,议定了统一货币、统一财政收支(由于条件限制,当时只做到了统一支出)、统一物资调拨等措施,以集中使用力量,保证军事上消灭残敌和经济上的重点恢复。会后,他又和社会各界进行了通气和协商,督促各地落实会议精神。这次会议虽然规模很小,筹划和措施也是粗线条的,但它对全国财经宏观管理做了首次尝试,对后来经济情况的演变有着重要影响,因而在新中国财经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1. 牛冠恒:陈云读书方法论初探
    2. 张金才:陈云1962年提出分田到户探因
    3. 邱霞:陈云“提拔培养中青年干部”思想论析
    4. 学习陈云关于帝国主义本质的精辟论述,坚决维护国家政治安全
    5. 继承陈云“唯实”精神,推动中国经济理论和政策研究
    6. 朱佳木:陈云与当代中国研究所和国史编研事业
    7. 孙钦梅:论陈云节约思想的内涵及时代意义
    8. 1949—1956年陈云在经济工作中的全局思维
    9. 李正华:陈云的核心意识与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10. 建国前后陈云论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及意义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