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经济史 >> 自然灾害史
抗灾救灾:新中国60年的经验与教训
发布时间: 2010-11-22    作者:郑功成    来源:国史网 2010-11-22
  字体:(     ) 关闭窗口

二、六十年抗灾救灾中留下的深刻教训

回顾共和国六十年灾害史与抗灾救灾经历,不可否认,也留下了许多深刻的教训。

第一,灾害意识与防灾意识淡薄是放大灾害问题的重要原因。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心存侥幸、思想麻痹,是灾害意识与防灾意识淡薄的主要表现之一。在共和国六十年的灾害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如1956年发生的浙江象山台风,预报是准确的,各种防台风的措施也不能说不到位,但一部分人还是将其视为一般台风,心存侥幸,直到飓风降临,还让干部群众顶着17级的大风去保卫海塘,结果灾害的后果便被放大,死难者竟然高达5057人。20世纪70年代末,政府认为被基本控制,1985年政府又宣布已经基本消灭了的血吸虫病,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又重新出现并不断蔓延,“纸船明烛照天烧”,送走了的瘟神重返人间,重新祸害江南地区的人民,到2005年时血吸虫病直接威胁的人口达6500万人。④一些地区制定的目标是到2015年基本消灭血吸虫病,国家为此投入了巨额的防治资金,疫区人民为此承担了巨大的苦痛,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深刻的教训。类似的例子还有许多,它表明在灾难面前心存侥幸、思想麻痹将付出惨重代价。(2)不重视灾害宣传教育,完全缺乏临灾自救知识,是灾害意识与防灾意识淡薄的表现之二。汶川大地震后,曾有报道,在这次大地震中只有一所学校在校舍坍塌前,2200多名学生、上百名老师,用时136秒,从不同的教学楼和不同的教室中,全部安全冲到操场,并以班级为组织站好,无一伤亡,创造了地震中无一人伤亡的奇迹。⑤该校师生之所以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躲过了地震这一大劫,是因为该校在校长叶志平的带领下,平时多次演习如何躲避地震等灾难的缘故,但这样的灾害宣传教育和防灾演练实在是太少了。在汶川大地震中,学生是伤亡最大的群体之一。整个地震,死亡及失踪的学生共有5300余名,残疾500余名。⑥这在一定程度上与不懂科学避难知识及缺乏训练有关。有调查显示,由于缺乏安全教育与防灾自救知识的普及,有近三分之一的居民、近一半的学生不懂消防常识和缺乏自救逃生的知识,有近70%的居民不关注公共消防安全。公众的安全防范意识不强,甚至缺乏最基本的识灾、防灾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⑦这与邻国日本不可相提并论。日本与中国一样,也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家,日本基本上从小学开始就对学生进行诸如地震的原因、发生地震时如何避难等防震防灾知识方面的教育,每年的91是日本的“防灾日”,在这一天的前后一个星期,日本各地都要举行防震防灾训练,或举行讲习会,向居民讲述防震防灾知识。此外,每年的117是日本的“防灾志愿者周”,各地也要举行各种活动,以提高人们的志愿者意识。正因为有专门的安全课程教育和举行各种防灾活动,日本居民的防灾意识很强。在日本的地震中,居民均能够快速、有序地逃避灾难。因此,强化全民防灾减灾知识和安全知识宣传教育,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知识进校园、进课堂、进社区活动,以及开展地震、火灾等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应急演练,不断提高人们的自我防护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在多灾的中国显然具有必要性与紧迫性。(3)主观主义、官僚主义、经验主义现象,是灾害意识与防灾意识淡薄的表现之三。对于现在50岁以上的人来说,都会清楚地记得,中华大地曾经充满着人定胜天的豪情,中国人民曾经不乏战天斗地的壮志,但在灾难面前,这种豪情与壮志走向了极端,就是不实事求是,不讲科学。1959-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浮夸风”、“共产风”等脱离现实国情、主观主义与官僚主义的做法,实质上扮演了自然灾害的帮凶。同时,一些人往往根据经验来判断灾害的发生,缺乏对灾害的偶发性与不断变异的认识,如1991年江南的梅雨迟迟不愿意北上,完全违背了往年的规律;2008年对南方造成严重损害的冰雪灾害亦是受灾地区数十年甚至是百年所仅见,等等,人们对于这样的灾害往往在灾害来前缺乏准备,在灾害到来时还以往年的经验来判断,结果让灾害后果持续放大。可见,在共和国六十年抗灾救灾史上,确实暴露了中华民族集体意识中的灾害意识与防灾意识淡薄,这是放大灾害问题的重要原因,也是必须充分吸取的教训。

    1. 胡锦涛对抗灾救灾和灾后重建监督检查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2. 中国多地遭受暴雨洪灾 救灾应急响应紧急启动
    3. 南方7省份洪涝灾害严重 民政部积极开展抗灾救灾
    4.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保障收入分配调节效应实证分析
    5. 社会保障城乡统筹发展、地方政策革新与农民社会公民权演进
    6. 社会结构变迁与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7. 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
    8. 统筹城乡 走向更加公平的社会保障
    9. 新中国成立以来生育政策变迁与社会机制调整
    10. 新中国成立后水资源利用的生态与社会机制探析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