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旱灾
贾仰文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总工:
应当指出,“干旱”与“旱灾”两个概念有一定区别。干旱是指因水分收支或供求不平衡而形成的持续水分短缺现象,主要由降水少等自然因素引起,而旱灾的形成则与人们 抵御干旱的能力有关。即:因天气长时间干旱少雨而现有水源及供水能力不足,对农业生产、工业生产、人民生活及生命财产、生态系统造成了损害,可称为“旱灾”。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干旱灾害按照区域耕地和作物受旱的面积与程度以及因干旱导致饮水困难人口的数量,可分为轻度干旱、中度干旱、严重干旱、特大干旱。
旱灾的形成与哪些因素相关
贾仰文:
造成旱灾的原因既与气象等自然因素有关,也与人类活动及应对干旱的能力有关。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气象原因
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偏少等气象条件是造成干旱与旱灾的主要因素。一个区域产生降水(雨或雪)需要满足两个条件:来自于热带地区暖湿气流和来自于高寒地区的冷空气。也就是说冷暖气团需要交汇。
具体到我国这次西南干旱,首先是冷空气不够强势。去冬今春的大多数冷空气(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在我国北方开始偏东移动,翻越秦岭的较少;其次,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太平洋表层的热流向东走,导致我国东部降水较多,由南方进入到西南的水汽偏少。另外,青藏高原去年冬季积雪少、高原热力因素好,以及印度、巴基斯坦北部的干暖气流,对这次西南干旱也有较大影响。
应当指出,虽然气象因素造成干旱是一种自然现象,人类历史上不断出现,但近现代人类活动增加温室气体排放引起的全球变暖,也加大了极端干旱的出现频率和强度。
(2)地形地貌原因
地形地貌条件是造成区域旱灾的重要原因。西南地区地形起伏、高差变化大,对局地气候影响大,带来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不匹配,也容易造成旱灾频发。
(3)水源条件与抗旱能力不足(水利工程设施如水库、水井等不足)
旱灾与因水利工程设施不足带来的水源条件差也有很大关系。尽管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西南5省区市(云南、贵州、四川、广西、重庆)水利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已建成水库塘坝7.5万多座、总库容达380.5亿立方米,但控制当地河川径流量不到6%,远远低于全国平均17%的水平,加上大中型骨干水库不足及病险库问题,因此丰水年的水资源无法储存起来供枯水年使用。同时,西南5省多为喀斯特山区,地下水水资源条件差,适合打井的地方很少,抗旱能力与平原地区相比先天不足,干旱发生时容易造成旱灾。
(4)人口及社会经济发展超出当地水资源承载能力
由于人口持续增长和当地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生活和生产用水不断增加,造成一些地区水资源过度开发,超出当地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干旱发生时也往往加重旱灾。
(5)水资源有效利用率低
由于西南地区平常年份降水较多、不太缺水,农业用水、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的有效利用率与国内常年缺水地区相比有明显差距,也对应对干旱不利。因此,在该地区搞节水型社会建设仍然是十分必要的。
(6)干旱预警与应急管理技术落后
基于中长期天气预报、天地一体化土壤墒情监测预报开展干旱预警,建立干旱应急管理技术体系,对减轻旱灾损失具有重要作用。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目前在干旱预警与应急管理技术方面还相对落后,今后需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力度。
(7)国家粮食储备与经济实力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干旱时有发生,但与过去相比、与一些国家相比,旱灾损失大大减少,这与国家粮食储备充裕、经济实力增强密不可分。因此,搞好粮食安全、增加经济实力也是减轻旱灾的重要手段。
旱灾会产生哪些后果和影响
贾仰文:
旱灾的后果和影响与干旱程度、持续时间以及抗旱措施有关。总体来讲,可能包括以下方面:
(1)农作物减产或绝收,影响粮食安全,甚至造成饥荒死人、影响社会稳定
由于干旱发生时,首先保障生活用水,其次是工业生产,因此农业生产最易受到损害。如果连续几年大范围干旱,粮食储备不足,势必造成饥荒,历朝历代、各国政府均不敢掉以轻心。
(2)人畜饮水困难,水质恶化,影响人民身心健康
干旱持续发展,在水源条件差的地方,会带来人及牲畜饮水困难;同时,缺水也造成水质恶化,诱发疾病,影响人民身心健康。
(3)工业供水不足,造成产值下滑,影响区域与国家经济发展
干旱持续发展,生活用水优先,工业供水不足,造成工厂减产停产,对区域与国家经济造成损失或严重打击。
(4)植被与动物生态系统受损或遭受致命性打击
干旱发生时,降水偏少,会造成植被枯萎,鱼类及野生动物饮水困难,使得生态系统受损,严重时或遭受致命性打击。
(5)易引发次生灾害如森林火灾、滑坡、泥石流和水土流失等
干旱发生时,降水偏少,植被枯萎,天气干燥,极易引起森林火灾;旱灾之后若遇到暴雨,将加大滑坡、泥石流和水土流失的发生风险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