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西南历来以雨水丰沛著称,云南的水资源总量位居全国第三。但是,恰恰这些丰水区,今年却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旱。如何从科学理性的层面上去找寻其中的原因和机理?如何从旱灾的发生形成的机理上去探讨其规律性的认识?如何建立抗旱的长效机制?本报记者最近专门走访了权威部门和专家。
为什么丰水区却遭大旱
刘宁国 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秘书长、水利部副部长:
这次西南地区大旱主要有四个原因:一是降雨少、气温高。二是江河来水偏枯。去秋以来,西南5省(区、市)江河来水偏少3—8成,云南省境内金沙江、南盘江、红河、澜沧江、伊洛瓦底江来水量创历史最少,有662条河流断流。2月23日,广西西江梧州站出现历史最低水位及最小流量。三是工程蓄水不足。目前西南5省(区、市)水利工程蓄水比去年同期偏少近两成。云南、贵州两省共有690座水库、近1.5万座塘坝干涸,广西河池有21万个家用水柜、16万个地头水柜断水,抗旱水源十分紧缺。四是水资源利用率低。云贵高原虽然水资源丰沛,但大部分地区为高山峡谷、喀斯特地貌,许多人居住在丘陵山区,水资源开发利用难度大,水利基础设施相对薄弱。
今年这场罕见的大旱,“工程性缺水”也是重要因素。大旱充分暴露了抗旱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凸显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在西南地区的极端重要性。其实,我国西南地区大型水库和骨干水利工程很少。以贵州为例,全省中型水库仅34座,蓄水总量不到20亿立方米,加上发育完全的喀斯特地形导致水资源向地下渗漏,雨水蓄不住,地下水用不上。
吕娟 中国水科院防洪抗旱减灾研究所教授:
西南地区这次出现特大干旱,原因有很多。西南地区特殊的气候条件、地理环境,去年秋天以来降雨少、来水少、蓄水少等多种不利因素交织在一起,造成了这场历史罕见的大旱。西南旱区气候地理条件有相似性,现以云南为例进行说明。
气候和地形成因 此次西南五省发生干旱的地区处于青藏高原的东南侧,大多为山区,喀斯特地貌。这些地区由于冬季半年因受来自印度、巴基斯坦北部的干暖气流控制,天气晴朗,干燥、风速大、蒸发量大,春季和夏初的水面蒸发量是同期降水量的10倍以上。由于不同年份冬、夏季风进退时间、强度和影响范围不同,致使降水量在年内和年际时空分布产生差异,这是造成云南省干旱灾害频发的根本原因。
地形也是造成此次西南五省干旱灾害频发的另一主要因素。例如云南北高南低,最高与最低相差6663.6米,巨大的高差,与低纬度低海拔、高纬度高海拔相结合,扩大了气候变幅,形成了包括北热带到寒温带的全部气候带。这种气候带,加上云南东西两大不同地形的影响,再叠加山地的垂直变化,导致部分地区受地形地貌影响,干旱灾害频发。
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降水量地区分布差异大。降水量的变化是形成干旱的直接因素。云南省降水量在地区分布上极不均匀。分布特点为南多北少,西多东少。由于地形影响,垂直变化也十分突出,普遍是山区大,河谷坝区小,迎风坡大,背风坡小,随地形起伏呈交错重叠高低相间分布。省内降水量分布最多的地区与最少的地区相差37倍。
水资源总量多,人均水资源差异悬殊。由于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的复杂性,致使水资源地区分布差异悬殊。滇西高黎贡山西侧迎风面,多年平均年径流深高达3000毫米以上,而金沙江河谷的局部区域多年平均年径流深不足50毫米。此外还常出现连续丰水年和连续枯水年,从而加剧了水资源供需矛盾。
水土资源分布不平衡。云南省亩均水资量为5322立方米,其分布的特点为坝区地多水少,山区地少水多。云南省严重干旱以上的30个县(市、区),耕作条件好,但水资源总量不多,亩均水资量在2000立方米以下。而怒江州、迪庆州等亩均水资量在5000立方米以上。
人类活动影响 由于人口的持续增长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持续增加,对水资源在数量、质量、供水保证率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造成部分地区水资源过度开发,致使一些河流枯季断流、井泉干涸、湿地消失、地下水位下降、水生态环境恶化等。由于特定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西南地区干旱缺水及其灾害形势仍很严峻,抗旱工作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