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经济史 >> 自然灾害史
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奇迹的昭示
发布时间: 2010-02-02    作者:刘欣欣、丛峰    来源:新华网 2010-02-02
  字体:(     ) 关闭窗口

  群众路线:在重建中生动实践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走群众路线,在恢复重建工作中得到充分体现。

  震后,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多次亲临灾区,冒着不断的余震到震中映秀镇、都江堰和北川等地调查,在帐篷里。在板房中,在满是废墟的现场,同灾区群众和各级干部共商重建事宜。由下而上,再由上而下,几经反复,一个重大的决策形成了:对口支援,19个省市各拿出地方财政的1%支援19个重灾县,三年完成。不久又根据实际进展作出调整,提出“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

  灾区的情况千差万别,19个重灾区,受灾情况不同,自然条件、文化风俗、经济发展水平都不尽相同,重建必须因地制宜、百花齐放。所以中央在决策时,只定大目标、大原则,为地方自由发挥留足空间。19个援建省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北川县城在地震中损毁殆尽,是唯一一个需要异地重建的县城。负责援建的山东省做了一宏伟的规划,要在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重建一座集居住、产业为一体的现代化新县城,目标是打造一个世界水准的模范小城。

  都江堰市震后是一个“站立着的废墟”,急需重建的是学校、医院、自来水厂等公共服务设施,上海援建方把这些工程放在最优先的位置,同时结合当地农村的特点,协助当地农民打造了10万亩现代农业产业园,并为其产品进入上海大市场开辟了“特别通道”。

  广东省负责援建汶川县,他们把目标任务再分解,13个市分别援建13个重灾乡镇,至于各市如何建,省里只确定大原则,“规定动作”是统一的,“自选动作”各市不同。

   在重建中,各方援建者和当地党委政府都把“一切让群众满意”作为衡量各项工作的最高标准。

  2009年3月,广州市援建汶川工作组遇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难题。他们邀请世界著名专家设计的11套汶川体育馆建筑方案,竟然没有一个能让当地群众满意的。

  疑惑之下,援建组没有贸然开工建设,而是专门成立了民意调查小分队,挨家挨户地走访、征询意见。原来,汶川县是一个藏族和羌族群众的聚居区,人们对藏羌民族特色怀有深厚的感情,认为专家设计的方案好是好,却少了点“民族味儿”。

  援建组恍然大悟,立刻请来民族建筑设计专家帮助修改新方案。当第12套既时尚现代又独具民族特色的方案公示后,赢得了当地群众的一片赞扬。如今,这座洋溢着浓郁民族风情的体育馆已矗立于滔滔的岷江河畔,高低起伏的白色屋顶如同洁白的哈达随风舞动,条块相间的红色图案如同美丽的羌红传递着幸福与欢乐。

  重建成不成功,要看群众满不满意;出现矛盾纠纷,也靠群众解决。

  距震中映秀仅一山之隔的汶川县银杏乡,在地震中损失惨重,绝大部分房屋损毁倒塌。村里有8户农民的住房损坏较轻,通过维修加固仍可使用,于是他们分别领取了三千至五千元不等的维修补贴。然而,他们后来发现重建户可以领到近2万元的补贴时,觉得不公平。当地党委、政府多次做工作,效果甚微。最后,乡里启动了该村“一事一议”程序,召集全村人投票,结果其他村民都不支持给他们增加补贴。在群众意志面前,这几户农民无话可说。

  气壮山河的灾后重建,显示的是人民群众的力量,我们看到,从普通灾区群众到各地援建者,每个人都在充分、自由地行使着自己的权利与义务,施展自己的才能与抱负。这无数的涓滴之力,最终汇聚成排山倒海的力量。

    1. 跨越万水千山的深情——写在支援四川汶川大地震灾区“特殊党费”活动两周年之际
    2. 芦山地震:预警进步 预报纠结
    3. 心理救援:抚慰创伤 让心飞翔
    4. 周龙:救灾需要科学组织和协调
    5. 龙门山为何如此不安
    6. 北大师生眼中的灾后重建——来自汶川的调查报告
    7. 四川省汶川特大地震灾区城乡住房重建已基本完工
    8. 时代·旗帜·党和人民:感动与感恩
    9. 聚力托举新玉树——写在青海玉树地震百日之际
    10. 玉树灾后重建的政治文化建设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