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经济史 >> 人口资源与环境变迁史
李瑞环:关于我国绿化的几个问题
发布时间: 2010-04-25    作者:李瑞环    来源:《湖南日报》 2010-04-25
  字体:(     ) 关闭窗口

  三

  大力发展经济林木,是推进我国绿化事业的一项重大举措。

  发展经济林木,能够给绿化者带来较多的经济利益。与其他林木相比,经济林木不仅具有一定的生态功能,还具有更高的经济价值。据了解,核桃平均亩产约400斤,一般可收入1200元,板栗平均亩产约500斤,一般可收入2500元,荔枝平均亩产约800斤,一般可收入8000元。由于高新技术的运用,经济林木的挂果期已经大大提前,不少是一年栽植,三年结果,产量和质量都有很大提高。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就有种植经济林木的传统和经验。许多家庭千方百计在房前屋后、田间地头种上几棵经济林木,称之为“长年结果的摇钱树”,并把它作为一种财富留传给子孙后代。改革开放后,随着党的富民政策的实施,群众越来越重视种植经济林木,出现了许多依靠经济林木发家致富的典型。广西右江河谷地区是经济贫困的少数民族地区,通过种植芒果,不少群众走上了富裕路,去年芒果收入超万元的近800户。福建漳州的西坑村通过种植芦柑等经济林木,每户收入数万元,盖起了100多幢别墅式的住宅,由一个村民四处讨饭的“贫困村”变成了闻名八闽大地的“现代村”。实践证明,种植经济林木,人们积极,容易坚持,容易推广,有利于形成绿化的良性循环。

  发展经济林木,能够充分利用土地等自然资源。土壤、水分、日照和温度是植物生长的主要条件,在我国,这几个条件都好的地方常常农业发达、人口密集、土地珍贵。在这样的地方搞绿化,不能不考虑比较效益。一棵树,占那么大一块地皮,用那么多水分和阳光,不能仅仅为了观赏,还应当发挥更多的作用,既有生态效益又有经济效益。比如丘岗地区,过去大炼钢铁把树都砍光了,当然很荒唐;后来提倡绿化,秃山变绿山,这是进步。但从合理利用土地等自然资源来讲,只绿还不够,应当大力发展经济林木,宜果则果,宜茶则茶,宜药则药。湖南怀化有个钦万有,以承包、入股、购买等方式,开发丘岗地4500亩,种植柑橘、金秋梨,绿化了山岗,增加了收入,安排了就业。湖南计划开发丘岗地5000万亩,相当于全省耕地的面积。江西也提出在山上“再造一个江西”。类似湖南、江西这样条件的地方还有很多,如有计划地进行开发,其意义不可估量。按照这样的思路,不论是丘岗还是平原,不论是农村还是城市,不论是成片的地块还是零散的角落,像公园、庭院、沟旁、路边等,都应地尽其力,见缝插针,广种经济林木,这将对发展经济、改善生活和绿化祖国具有重大的影响和作用。

  发展经济林木,能够为解决我国未来的吃饭问题提供新途径。目前,我们用仅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这是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但应当看到,我国人口仍在以每年一千几百万的速度增加,而耕地却在以每年几百万亩的速度减少,到下世纪中叶,我国人口将达到l6亿,人多地少的矛盾会更加突出。“民以食为天”,吃饭问题始终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头等大事。在我国,解决吃饭问题当然主要靠提高粮食产量,但还必须调整食物结构,广辟食品渠道。我国经济林木有1000多种,其中,木本粮食类100多种,木本油料类200多种,大部分可作为传统粮油的替代品。如板栗、核桃、柿子、枣、油茶等,就被群众誉为“铁杆庄稼”。根据专家测算,经过改造,木本粮食林平均亩产可达250斤,我国现有木本粮食林4000万亩,适宜开发的还有2亿亩,如果全部开发出来,每年总产可达600亿斤,按照一斤抵一斤粮食计算,相当于6000万亩耕地的粮食产量。水果尽管不是木本粮,但多吃水果,也可以减少吃粮。

  当然,提倡种植经济林木,不是要在所有地方、把所有的树都变过来,不是用经济林取代用材林、防护林等其他林种,在什么地方种什么树,必须尊重科学,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突出特色,协调发展。

  国土绿化是一项长远的战略任务,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多方面做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

  要搞好绿化规划。规划应立足长远,为子孙后代着想,该留的绿化用地必须留足留够,不能因现在穷,就只图眼前,不顾长远,也不能因为要搞开发、上项目,就随意挤占和破坏林地绿地。规划应统筹兼顾,哪里建防护林带,哪里搞经济林木,哪里种乔木灌木,哪里栽花种草,都要合理布局、科学安排,并与国土整治、区域开发和城乡建设结合起来。规划应有权威性,一经制定颁布,就要保证实施,不能因领导人的主观意志而任意改变。

  要加强科学研究。搞好绿化尤其是发展经济林木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要强化科技兴绿意识,健全科研机构,组织科研力量,重视绿化造林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要采用现代生物技术,选育提供品种对路、数量充足的优良种苗,同时搞好对林木的抚育管理,防止退化、老化。要抓好技术试验示范区的建设,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的技术,大力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保障绿化造林向优质、高产、高效的方向发展。

  要完善服务体系。我们不但要使该绿的地方绿起来,还要使已绿的地方富起来,这就要为绿化造林者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系列服务。最近连续发生果贱伤农现象,并不表明水果真的多了,其主要原因是服务跟不上,致使水果多的地方运不出、卖不掉,水果少的地方见不到、买不着。目前我国的果品消费量还很低,人均每年仅30公斤左右,而世界上有的国家已高达200公斤。因此,要大力培育市场,疏通销售渠道,帮助种树人把辛勤劳动的果实卖出去,实现其价值。要切实解决好水果的贮存、保鲜、加工、运输等问题,特别是要搞好精加工、深加工,使产品既适销对路又得以增值。要兴办产供销相配套、贸工林一体化的服务组织,建立稳定、高效的生产、销售体系,确保绿化产业的经济效益。

  要加大绿化投入。搞好造林绿化,国家必须保证基本投入,并随着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增加。去年以来,中央决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把生态工程建设作为重点,大幅度增加投入,今年仅天然林保护工程一项,就拨款近60亿元。但绿化需要大量资金,必须开辟多种渠道。应落实《森林法》有关森林生态效益经济补偿的规定。可采用租赁、承包、股份合作、“四荒”使用权拍卖和独资、合资等各种形式,吸引各方面的资金,形成国有资本、集体资本、私营资本和国外资本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并通过政策上的倾斜与扶持,保证其投资收益。

  一部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史。中国数千年来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成果,也付出了环境恶化、资源紧缺的沉重代价。在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必须调整发展的模式,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绿化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环节。我们要进一步提高对绿化事业的认识,使绿化成为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要一年一年地干,一辈一辈地干,给子孙后代留下山清水秀的美丽环境,为中华民族开辟生存和发展的广阔空间。

    1. 聚焦:四位老领导的手艺活儿
    2. “协调渐进”:李瑞环的经济发展思想
    3. 读李瑞环《看法与说法》有感
    4. 务实工作的精神再现 理论求索的思想结晶
    5. 李瑞环谈调查研究
    6. 在政协八届二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
    7. 唯自净者可以净人
    8. 法治中国更平安
    9.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10. 先“洗脸”,再“板脸”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