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林郭勒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综述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锡林郭勒盟(以下简称锡盟)有着丰富的资源,但同时又属于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基础薄弱的后发地区。如何在开发资源、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草原生态环境,成为锡盟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大课题。进入新世纪以来,锡盟不断完善思路、强化措施,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础上,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着力增强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走出了一条具有锡盟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
大力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不断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建设
锡盟草地类型多样,可利用草场面积 18万平方公里,占内蒙古草原面积的 1/4,是祖国北疆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但是,由于始终没有摆脱传统粗放靠天养畜方式,随着超载过牧加重,以及自然灾害和气候变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草原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传统畜牧业徘徊不前,牧民收入持续走低。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牧民生活水平成为锡盟当时的两大任务、两副重担。2002年,借助国家生态建设项目的支撑,锡盟启动实施以“围封禁牧、收缩转移、集约经营”为主要内容的围封转移战略。2004年,锡盟提出通过转变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实现改善生态环境和增加农牧民收入的“一转双赢”目标。2006年完善提升为“两转双赢”,力求通过转移牧区人口、转变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实现草原生态恢复和农牧民收入增加的“双赢”目标,同时提出了“减畜、增绿、转人、增收”四项基本措施,农牧业经济逐步进入良性发展轨道。2012年,锡盟盟委、行署根据新形势、新变化,进一步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的思路和措施,提出了“科学规划、保护优先、加快建设、永续利用”的总体要求和建设“四大工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水域和湿地保护工程、宜居城镇与和谐矿区建设四项重点生态工程)、落实“八项制度”(基本草原保护、草畜平衡、草场流转、集体林权、水资源管理、矿业开发管理、农村牧区人口管理和资金保障)和实现“两大转变”(转变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和工业发展方式)的工作目标,并给出了新时期保护和建设草原生态的具体举措,即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充分发挥草原的三项功能,不断开创草原生态建设新局面。
经过十多年来坚持不懈的努力,锡盟草原生态急剧恶化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整个地区草原生态明显好转。与2000年相比,草原植被盖度、牧草高度和亩均产草量基本实现了翻倍增长,天然草场放牧牲畜头数从最高峰的1800多万头只压减到1200万头只,常年性转移农村牧区人口17.6万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位次由内蒙古自治区第八位前移至第七位,其中牧民收入首次突破万元大关,锡林郭勒大草原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呈现出了“生态恢复、生产发展、牧民增收”的良好态势。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美丽与发展双赢
锡盟矿产资源丰富,具有发展新型工业的良好基础和巨大潜力。但十几年前,锡盟工业基础薄弱,总量很小,传统草原畜牧业是锡盟经济的“顶梁柱”,但却“独木难支”。本世纪初,锡盟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到在保护好草原生态的同时,必须要依托资源、区位和政策优势,大力发展新型工业,用工业化反哺农牧业,让更多的农牧民从事二三产业,让草原生态得到彻底恢复。至此,锡盟掀起了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突出抓项目和靠工业化实现第二次创业的热潮,吹响了向工业化进军的号角,踏上了经济转型之路。随后,上都电厂一期工程破土动工,锡林电厂、上都电厂二期、金山电厂等项目纷纷上马,胜利、白音华煤田拉开了大开发的序幕,大唐国际多伦 46万吨煤基烯烃项目开工建设,先后有神华、大唐、华润、国电、中电投、华能、华电、北方电力、京能等多家国内大企业落户锡盟。正是由于特色产业大项目的强力拉动,使工业总量实现了快速扩张,经济总量不断壮大,2012年国内地区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68.7亿元增长到820亿元,实现了由农牧业主导向工业为主导的历史性转变。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锡盟在发展工业经济的过程中,没有铺天盖地、盲目开发资源,而是始终坚持“点上开发、面上保护”,用1%的土地集中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实现保护99%草原生态。在具体工作中,锡盟按照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多元化的要求,着力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层次、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效益,新型工业化进程正在稳步推进。应该说,锡盟已经找到了工业化与生态保护之间的最佳切入点。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最根本的目的是保障和改善民生。近年来,锡盟坚持把富民惠民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加大对民生建设和社会建设的投入,让发展的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群众。教育方面。认真推进教育结构和布局调整,从2004年开始,用3年时间将牧区65所学校全部撤并到旗县市所在地办学,同时对农区规模较小、质量偏低的学校和教学点进行了调整撤并,全盟累计撤并学校134所、教学点119个,不仅消除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城乡差别,而且直接带动了农牧民向城镇转移就业;克服财政困难,努力构建助学体系,先后实施高中教育、学前教育、高等教育助学政策,2012年实现了公办教育15年免费,民办教育全员助学;加大了对职业教育投入和建设力度,锡林郭勒职业学院新校区2013年投入使用。卫生方面。建立健全城乡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制度以旗县为单位实现全覆盖,农牧民参合率达到96.5%,2009年以来为35万名参合农牧民报销医药费3亿元。投入资金6.38亿元,对11所综合医院、13所旗县级卫生监督机构和147所苏木乡镇、嘎查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了重建或修缮。全盟140所苏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了基本药物制度全覆盖。社会保障方面。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城乡低保为重点,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提高统筹层次和保障水平。高度关注低保边缘户、因灾因病致贫家庭等特殊群体的基本生活,摸清底数、动态管理、多措帮扶、及时救助。目前,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70%,城乡低保标准分别达到月人均400元和年人均2664元,保障标准居全区第5位。2005年以来,投资42亿元,累计建成保障性住房5.9万套,城镇住房保障覆盖率达到23%。
锡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考与启示
锡盟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在于经过不懈探索,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科学发展道路,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发展模式。总结锡盟经济转型发展模式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它的发展基础、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对一些地区具有借鉴和参考价值。
坚持解放思想、不断更新观念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前提。从本世纪初开始的经济转型,实际上是锡盟一次学习他人、反思自己、相互启发的过程,在思想大解放的带动下,各族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抢机遇、抓工业、上项目、跑招商,依靠发展工业实现二次创业,迅速成为全盟上下的共同意愿和一致行动。2012年以来,锡盟根据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结合地区实际,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完善思路,提出了新的工作措施和工作目标,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主题主线,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牧业现代化,着力优化产业结构、扩大投资规模,着力保护生态环境、科学利用草原,着力保障改善民生、保持社会稳定。可以说,锡盟每一次发展难题的破解,每一次跨越发展的实现,都伴随着一次思想的大解放。坚持解放思想,不断更新观念,是锡盟探索科学发展道路得出的一条基本经验,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前提。
把生态建设放在首位,理性开发资源,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关键。近年来,锡盟在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牢固树立草原生态科学发展理念,按照“科学规划、保护优先、加快建设、永续利用”的总体要求,始终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重中之重,坚持“生态、生产、生活”相结合,走出了一条符合锡盟特色的生态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目前,保护与恢复生态已经成为锡盟从决策者到普通百姓最为关注的事情。“一切以生态为先”的观念正在得到较好的贯彻。可以说,锡盟立足生态文明建设,理性开发资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成功经验对于资源型地区具有普遍的启示意义。
处理好工业发展与产业协调的关系,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核心。进入新世纪,锡盟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避免走其他地区在工业化初期所走过的某些弯路,从更高的起点上谋划和推进锡盟的工业化。工业发展态势迅猛,但却不失理性。锡盟已经把新型工业化的理念融入到了发展的实践中,按规律办事、按规矩办事,走产业多元、延伸、升级之路,努力把锡盟建设成为清洁能源输出基地、现代煤化工生产示范基地、金属冶炼精深加工和现代装备制造等新型产业基地、绿色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
坚持以人为本、富民优先,是实现科学发展的目标。锡盟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置于突出位置,着力解决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广大群众关心的民生问题。比如,在城乡居民增收方面。坚持把就业作为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通过大力发展富民产业、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加强就业培训实训、扶持自主创业等有效途径,努力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城镇居民收入;通过开辟科学养畜实现规模效益、推进品牌战略实现优质优价、壮大二三产业增加非农非牧收入、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营收入四个途径,强化政策、基础设施、项目和产业化、科技人才四个支撑条件,促进农牧民稳定增收。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报刊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