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经济史 >> 经济运行史
总结与反思:民营经济六十年(三篇)
发布时间: 2010-06-24    作者:成思危 等    来源:社会科学报 2010-06-24
  字体:(     ) 关闭窗口

兼并重组要真正成为企业行为

成思危(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

  在市场失灵时,宏观调控是必要的,但是不能借宏观调控的名义干涉企业的微观运行。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和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要相互配合,如果政府和市场较劲,最后的结果肯定是两败俱伤。宏观调控不能违反市场经济的三个基本原则:一是不能违反价值规律;二是不能违反供求规律;三是不能违反竞争规律。限价和补贴都只能是应急的措施,绝对不能够长期这样做。如果不尊重市场规律,那么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基础性作用就是一句空话。

  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关系上,最近有一些关于再国有化或者国进民退的议论。我个人的看法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不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放开市场准入应该形成这样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民企兼并国企、国企兼并民企都是企业行为,不能说只准国企兼并民企,或者只准民企兼并国企。

  十五大以后,我国确定的战略是国有经济从竞争性行业逐步退出,现在却有国有经济更进一步地进入竞争性行业的情况,比如最近出现的“地王”。当前的一些反市场化的思潮,是造成国企大胆地进入竞争性行业的原因之一。

  实际上,国企和民企相互融合甚至变成股份制公司、上市公司是个大趋势,在一个上市公司里,可以民企控股,也可以国企控股。关键问题是兼并必须要自愿,如果不自愿就有问题,这牵涉到市场准入问题。最近工信部《现有钢铁企业生产经营准入条件及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明确规定,2008年度普钢企业粗钢产量必须达到100万吨及以上,特钢企业50万吨及以上。在规定期限内整改无望的企业将退出钢铁行业。这导致85%的钢铁企业都将面临生存问题,而且85%的企业多半都是民营企业。有一定的门槛是必要的,但设立门槛以后还要考虑怎样让门槛外的企业转行,如果不能转,把85%的企业都砍掉,造成的社会问题谁来负责,原来的资产怎么办?

  所以,还是要通过兼并重组、组合做大来解决这个问题,而不能一刀切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兼并还必须要依法,因为民营企业的财产是私有财产,得依法处理,不能采取强制剥夺的办法。

民族复兴离不开民营经济

叶小文(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

  当前,我们要加大投资来刺激经济增长,但投资的取向偏好大型国企,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难以改观。然而吸纳就业的主力军是中小企业,因此需要激发目前不活跃的民间投资,进一步拓展消费增长的空间,以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省动力和活力。无论是中小企业还是民间投资,民营经济都是最重要的载体。针对当前民营经济存在的出口难、融资难、人才引进难、产能过剩重复建设的问题,国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和措施。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定在市场准入等方面给予民营经济更大的帮助和支持。我们相信,未来民营经济发展的环境会越来越好,扶持政策会越来越多,投资空间会越来越大。

  应对金融危机要加强政府的作用,政府往哪里使劲?非公有制经济面临转型升级,去哪里寻求支持?我注意到贾庆林主席提出了“四个着力”:着力完善治理结构,提升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活力;着力实施走出去战略,提升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层次;着力加强自主创新,提升非公有制经济的核心竞争力;着力优化产业结构,提升非公有制经济的产业质量。我相信,中国的民营经济有了这“四个着力”的支持,一定会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而政府在自己宏观调控手段增强的时候,强调“四个着力”的政策导向和政策取向,可以说从一个方面显示了当代中国确实要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的大气魄、大手笔、大气象。民族复兴的基础是经济振兴,经济振兴中离不开民营经济的振兴。

民企自律与维权需健全行业组织  

宋晓梧(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

  民营经济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变化比较大、争论比较多的问题。从是不是要开个口子搞民营经济,到对民营经济的定位是补充还是重要组成部分,再到现在关于国进民退的争论,历来争议不断。

  关于“国进民退”问题,我和一些地方的市长交换过一些意见。对于现在地方政府为什么青睐国企央企,是意识形态变化还是实际的经济利益变化?我得到的答案是:不是意识形态问题,他们认为这些年的实际结果是感到民企不如国企和央企好打交道。当然,这里面有些政府行为的问题还需进一步分析,但这种看法也是值得考虑的。

  因此,当前重要的是在下一步的发展中如何给民企进一步的发展创造更好的宏观条件和环境。利好政策都有了,关键是如何落实。我们一直提对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在金融上给予比较好的支持,但政策落实上有折扣。我在东北地区工作时,连续对民企搞了三年的问卷调查,连续三年排名第一的问题都是融资难,这个问题到现在也没有解决。民企自己解决这些问题很困难,应该有国家大政策的支持。

  另外,要真正使民营经济走上一个比较好的发展方向,除了民营企业自己努力外,也需要政府改变相关的关于社会组织的管理制度。

  过去是计划经济,政府既是资源配置的主体也是供给的主体、需求的主体。搞市场经济需要培育市场主体,让企业成为主体,企业真正发展起来不是单个的零散企业,有共同利益的相同行业企业需要组织起来,只有组织起来才能维权和自律,如果组织化程度很低,都是各自零散和政府打交道,权钱交易的空间就会非常大。国外的各种雇主组织和行业协会在市场经济下发挥的作用比较大,国内的企业也有行业协会,但是行业协会是官办、官管、官运作,所以企业不把行业协会作为自己利益的代表,还是一个一个找政府谈。这是发展民营经济的重大缺陷。比如劳资纠纷,国外都是行业协会来管,政府不出手,而我们都是政府在忙,这是因为缺少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市场主体的组织行为。形成健全的市场主体组织,对民营企业发展尤其重要。

    1. 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历程
    2. 中国的民营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
    3. 新中国70年政策推动下的民营经济演化发展研究
    4.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民营经济发展:历程、经验和启示
    5. 国务院常务会议召开研究部署煤矿企业兼并重组等工作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