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涤新的中国经济结构论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中国经济结构的详细分析,以此论证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及其特点,理论上具有创新性。
1945年抗战胜利,中国将如何发展?许涤新于1944年冬就着手撰写《中国经济的道路》一书,1946年出版。书中分析了中国近百年经济的变化、中国经济的结构、中国经济的道路以及应实行的财政经济政策等问题。
六种经济关系
关于中国经济的结构,许涤新在该书中提出了中国当时存在着六种经济关系:列强在华势力;各种私人资本;封建的生产关系;小有产者经济;合作经济;公营经济。
列强在华势力。帝国主义者在破坏中国自然经济时,虽然推动了商品生产的发展,开辟了一些交通运输线,在一定程度内刺激了土著资本的实业投资,但这种推动作用抵不上它阻碍中国民族资本发展的作用,且使中国成为帝国主义经济上的附庸。
私人资本。私人资本包括买办资本、官僚资本、民族资本和华侨资本。帝国主义列强需要各种各样的买办,有商业买办、工矿业买办、金融买办、财政买办。“它们共同的总任务,乃在于为外国资本推广其在中国政治经济上的势力……”在“原型”的买办之外,还有买办性的中国的银行和商业。“中国的银行,除了在金融活动上,为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服务之外,更在其附属经营的商业中,为外国商品及在华的外国工厂所出产的商品之推销而努力,故中国的银行所获的‘利息’……是包含着买爪创贪性份手续费在里边的。”官僚资本包括买办资本和银行资本,具有封建性。官僚资本是大地主大银行家大买办的资本。许涤新所说的大银行,不仅指四行两局,还包括北四行(金城、大陆、中南、盐业)、南三行(上海、浙江兴业、浙江实业),以及四川的川盐、美丰、和成、川康平民,云南的兴文、云南矿业、劝业、益善银行等。中国民族工业创办者具有脆弱性、依赖性、投机性的特点,他们主要是中等资产阶级,大都参加生产过程的管理,与帝国主义、封建残余及官僚资本都有矛盾。中国的华侨约1000万人,绝大多数在当苦力,做小贩,有的甚至做“猪仔”,能够创立企业的是少数。华侨汇款是闽、粤两省收入的大宗,对中国的国民经济极有贡献。在国外的华侨资本虽带有买办性,带着前资本主义的商人资本的气味,但民族意识比较浓厚。
封建的生产关系。中国土地的所有权不断集中,使用权则不断分散。中国有些地方存在着资本主义性质的租佃企业,而就全国农村而言,中国农业经营的内容,是地主将土地租给贫农,细小的经营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形式。中国农村的经济命脉掌握在地主手里,地主经济的基础建筑在无数贫农的细小经营之上。地主大都是收租者、商人、高利贷者及行政官吏四位一体的人物。封建剥削使农民日益贫困,使他们失去提高生产的能力与兴趣,农田的生产额不断降低,灾荒无法避免。
小有产者经济。小有产者包括知识分子、城市贫民、职员、小商人、自由职业者、手工业者和广大农民阶级。这里只谈手工业者与农民阶级。一般说来,他们的经济是小规模的商品生产。农民占全国人口80%,他们由许多阶层构成,包括富农、中农、贫农、雇农。农民除了受地主和富农的宰割外,还要受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剥削。独立生产的手工业者也要受种种剥削。
合作经济。中国的合作事业始于1924年华洋义赈总会在河北香河县创办的信用合作社。以后信用合作渐受人注意。信用合作外,还有消费合作,而生产合作则微乎其微。抗战时期,中国工业合作协会成立,开展工合运动。合作社本身并不是一种社会体制,它的作用是由主持或控制的阶层及当时所处的环境条件决定的。中国20余年来的合作运动并非完全没有成就,而对人民生活起深切影响的应推陕甘宁边区的合作运动。“从个体经济转变为集体经济,合作社是一条大路。合作经济在中国的将来,是有光明的前途的。”
公营经济。公营经济主要是指公有资本经营之工矿及交通事业,按行政单位的不同可分为国营、省营及市县营三种。论资本,论规模,公营资本的工矿是远远大于民营资本的,但在生产率上,在对于市场的供应上,公营资本往往不及民营工厂。原因约可分为三点:第一,国营工业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在官僚政治下,国营事业变成了腐化的衙门。任职的人,从上到下,只在于肥己营生,没有好的计划,没有良善的管理。第二,民国成立以来,年年在内战,生产难以正常进行。抗战以后,许多国营事业遭受战争的损失。第三,宫僚主义作祟,实行殖民地的买办路线。欲使生产效率提高,就必须拔除官僚主义的根源,唯一的办法就是实行民主政治。
辨析:买办资本中的“买办”并非外商企业中的“买办”
在分析了六种经济关系后,许涤新又归纳了中国经济结构的几个特点。第一是发展不平衡性。在抗战前,金融、商业之发达远远超过了民族产业;外国资本压倒了本国资本,民族资本只能在纺织、火柴及面粉等轻工业上稍有作为;上海的工商业在数量、资金、对外贸易上占了全国总数的一大半。抗战以后,国家资本与官僚资本急速发展,越来越成为操纵国民经济的独占资本。第二是中小生产占着优势。第三是经济关系间的矛盾性。有列强在华的殖民地经济和中国国民经济的矛盾,买办资本、官僚资本和整个国民经济的矛盾,财政政策和经济政策的矛盾等。
以上是许涤新的中国经济结构论的最基本观点,这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中国经济结构的一种详细分析,以此论证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及其特点,理论上具有创新性。但在各种私人资本的划分中存在着一个矛盾:既将买办资本作为一种独立的资本,又说官僚资本包括买办资本;照此划分,则买办资本家必须有官僚的身份,而解释买办资本时,却又将买办资本中的买办视为原型买办。其实,买办资本中的“买办”和外商企业中的“买办”只是词源上的关系,两者不完全是一回事。抗战时期,外商企业中的买办制度已经消亡,而买办资本的概念却更加流行,说明买办资本是另有所指,即是指由官僚经营而专为外商利益服务的那种资本。这种买办资本不仅是经济概念,而且还是一种政治性的概念。另外,“买办性的银行和商业”是一种对象扩大化的概念,中国被迫对外通商,外资进人中国,中国的商业、金融等行业不可能不和外商发生业务上的联系,甚至存在着某种相关的利益(如因出卖洋货获得利润),将它们都定为买办性的企业,范围未免过宽。将中国的北四行、南三行等银行归入官僚资本范畴,将民族资本只限于民族产业资本,也不恰当。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