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60余年来,我国前30年计划经济时期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雏形,到改革开放30年GDP以近10%的速度实现跨越式增长,目前进入第三个30年。在新的形势下,“结构比总量更重要”正在成为共识。“十二五”规划提出:“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经济结构调整内容丰富,其中投资结构调整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基础与前提。
首先,新中国成立后头30年优先发展重工业,初步建立工业体系。19世纪中叶以来的一百年间,中国本土战乱不断。虽有志士仁人的不懈追求,但直至20世纪40年代末,中国的工业尚未形成规模和体系,国民经济结构畸形。近代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仅占17% 。工厂规模很小,纺织和饮食烟草业的产值占了工业产值的58.4%,能源、原材料和机械工业(重工业)产值比重很低,1933年仅占工业产值的23%左右。
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中国工业受到摧残,战争对重工业的破坏比轻工业和农业更为严重。1949年,重工业产值约比战前降低70%,明显成为“比较劣势”产业。能源、原材料和机械工业的严重落后成为制约我国国力成长的瓶颈。由于兴建这些基础工业投资多、周期长、资金回流慢,建设起来困难重重。外国资本不肯建,中国私人资本建不起。在物资与技术力量匾乏的背景下,国际环境又相当恶劣。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美国政府即对中国实施严厉的封锁禁运。
面对国内外的巨大压力,中国政府决定集中财力、物力优先发展重工业。1978年以前,在基本建设投资总额中,一般重工业投资占比都超过了45%,最高的“二五”时期(1958—1962年)甚至达到54%,轻工业在5%左右徘徊。在建成投产了数千个大中型项目的同时,却影响了轻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其中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发展成为瓶颈,影响了人民生活的改善。
其次,第二个30年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投资结构发生深刻变化。针对经济建设方针存在的问题,邓小平在1979年1月6日指出:“我们对经济建设的方针、规划要进行一些调整,先搞那些容易搞、见效快)能赚钱、创外汇多的”,“在工业内部,投资的重点要放在电、煤、石油、交通、通讯、建材等方面”,“引进的重点要放在见效快、赚钱多的项目上”。
这是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对于固定资产投资战略作出的重大变更。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资金来源结构变化,单一的国家财政投资方式逐渐被财政投资、银行贷款、利用外资和自筹资金等多种投资方式并存所取代。二是投资的产业结构变化,对第三产业投资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三是投资的区域结构变化,东部地区的基本建设投资的比重有明显加大的趋势,在“八五”时期(1991-1995年)达到最高点,中部和西部基本建设投资的比重相应有所下降,其中中部地区在“九五”时期(1996-2000年)降至最低点,西部地区在“八五”时期降到最低点。2000年初,国家作出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以来情况发生变化。2009年以来,东部地区民营企业向中西部跨区域迁移活动异常活跃。
发展经济学家曾指出:当农业国家或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开始起动并开展起来以后,相应地就必然要伴随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调整和变动、需求结构和消费结构的调整和变动、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吸收、农村工业(乡镇企业)和中小城镇的兴起、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的扩展及其模式的选择等问题。这就必然要涉及所有权、使用权、分配理论以及资源配置理论,还要牵涉伦理标准、价值判断原则等问题。
近年来,总结世界经济史的教训,学术界提出,当一国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左右、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后,快速发展中积聚的矛盾往往集中爆发,极易出现社会问题突出、经济停滞不前、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危险期。目前,我国处于工业化的中反期,2010年人均GDP超过3600美元,正处于问题与矛盾集中多发阶段。经济方面的矛盾突出表现在结构上。
投资结构失衡是经济结构失衡的重要原因。在土地财政的诱使下,靠出售土地、扩大房地产投资形成房地产泡沫。许多地方建立和形成的支柱产业缺乏专有优势,造成过度投资、恶性竞争。教育与研发投入结构问题导致经济总量与质量和竞争力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偏差。因此,投资结构方面,应加大对生产流程中机械化、自动化的投资力度,将设备制造业进一步做强;加大生产线向内陆省份迁移的力度,形成更加合理有效的区域产业分工格局,这不仅是简单的地理上的转移,也伴随着资本投入的加大;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投资力度;加大对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投资力度;多方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实业投资;为公共服务均等化增加财政投资。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