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建设生态文明要加快体制机制建设、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全球合作
第一,加快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进一步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制度和法律保障。
强化政府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监管职能,着力建立权威、高效、协调的统一管理体制。胡锦涛强调,“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领导是关键”。必须增强各级党委和政府抓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的责任意识,“坚持党政第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坚决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把中央关于人口资源环境工作的各项决策和部署落到实处”;“要研究探索健全国家监察、地方监管、单位负责的环境监管体制,加强和完善环境保护协调机制”。(《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第824、825页。)2007年,我国成立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由温家宝总理担任组长,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职责各司其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也设立了相应的领导和工作机构。国务院还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作为我国“十一五”期间应对气候变化的纲领性文件,其中明确提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具体任务。
进一步完善干部考核制度,督促和激励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胡锦涛强调,要将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纳入考核内容,“要研究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方法,探索将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消耗、环境损失和环境效益纳入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体系”(《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853页。)。2009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促进科学发展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意见》,要求干部考核既要注重考核发展速度,又要注重考核发展方式、发展质量;既要注重考核经济建设,又要注重考核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特别是履行维护稳定第一责任、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实际成效;既要注重考核已经取得的显绩,又要注重考核打基础、利长远的潜绩。这一套考核体系贯穿了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把人与自然和谐、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作为干部考核的重要指标,将有利于树立干部正确的政绩观,有利于将生态文明建设转变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自觉行为。
进一步深化财税制度改革,努力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环境补偿机制。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实行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20、17页。)为了在实践中真正做到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有关单位也进行了试点。2007年,财政部、环保总局批准在太湖流域开展水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和排污交易试点工作。同年,国土资源部等部门在山西、内蒙古等8个产煤省份开展煤炭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试点。这些试点为健全相关机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加强能源环境立法,将能源环境工作纳入法制轨道。这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使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有法可依;另一方面要研究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依法严肃查处破坏资源和环境的行为,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第二,推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形成人人关心、人人珍惜、人人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的系统工程,必须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胡锦涛提出“既要继续健全企业激励机制,也要注重强化企业外部约束,引导企业树立现代经营理念,切实承担起社会责任”(《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第808页。),以纠正企业忽视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不良倾向;“要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和计划生育协会等群众组织在推进人口资源环境事业发展方面的作用。要积极创造条件,完善公众参与的法律保障,为各种社会力量参与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搭建平台”(《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第826页。);“要加强基本国情、基本国策和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人口意识、资源意识、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组织和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第826页。),形成建设生态文明的广泛群众基础。
第三,加强全球合作,妥善应对能源和环境挑战。随着全球化日益深入,我们必须以更加开放的眼光来应对严峻的能源和环境挑战。在能源问题上,“我们应该树立和落实互利合作、多元发展、协调保障的新能源安全观,加强能源开发利用的互利合作和政策协调,实现能源供应全球化和多元化,努力构建先进的能源技术研发和推广体系,倡导增加使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维护世界能源安全作出不懈努力”(胡锦涛:《坚持开放合作,寻求互利共赢》,《人民日报》2008年11月24日。);在环境问题上,“各国在推进发展的过程中,应该本着对本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负责的态度,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力,统筹考虑当前和未来的发展,积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胡锦涛:《携手开创未来,推动合作共赢》,《人民日报》2005年7月8日。)。在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基础上,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合作。中国是最早通过《21世纪议程》、最早制定《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和《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发展中国家之一。2009年,中国还积极参与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并为大会最终达成《哥本哈根协议》发挥了积极作用。
总之,建设生态文明是党中央为了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现阶段的国际国内形势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标志着我们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论述,在全社会广泛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努力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大力推进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
〔作者为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北京100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