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发展中大国,在鸦片战争以后的100余年间,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又经过50余年的探索,基本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和世界发展潮流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一个半世纪的探索和选择,一个拥有悠久灿烂文化和十三亿人口的国家,不能不在世界发展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对世界发展格局和道路产生一定的影响。
中国的发展道路,除与西方发达国家具有共性外,由于中外在文化基础、发展历史、人口和自然资源、政治和经济条件、以及外部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决定了中国的发展必将具有自己的特点,这就需要从政治方面、经济方面以及文化建设方面总结自己的经验。以经济学研究来说,中国的“三农”问题研究将极大地推进以研究西方发达国家经济为主的经济学(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使其内容更加丰富。例如,关于工业化道路问题,中国乡镇企业的发展可以提供新的思路和案例;又如关于现代化农业的经营规模和效益问题,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典型的小农经济国家,中国的以小规模家庭经营为基础的“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制度,对于研究小农经济具有很大的创新意义;再如,如何解决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贫富差距严重,大部分人不能享受发展成果的问题,而中国则实行共同富裕政策并普遍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其中有许多东西值得总结。
中国共产党经过80多年的探索与奋斗,在经历了以农村包围城市夺取民主革命胜利、以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主义之后,在经历了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的艰辛探索,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的成功实践,终于在2002年11月召开的中共十六大上,将“三农”问题的认识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大会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主题,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化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大会明确提出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跳出了传统的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就农民论农民的局限,将解决“三农”问题放在了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全局和优先位置来考虑。随后,新一代领导集体坚决贯彻十六大精神,于2003年1月在北京召开了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会议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局面。从而把解决“三农”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召开十六届三中全会,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从体制改革的角度,对解决“三农”问题作了以下具体部署:(1)完善农村土地制度。(2)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产品市场和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3)深化农村税费改革。(4)改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环境。随后于11月份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一次将解决“三农”问题置于2004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会议提出:“加强农业基础地位,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们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一以贯之的战略思想,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下去。”
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我们坚信“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我们也坚信,当中国共产党将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后,我们能够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并为全人类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
[1]《刘少奇选集》上卷,331页,人民出版社,1981。
[2]《刘少奇选集》上卷,331页,人民出版社,1981。
[3]熊彼特:《经济分析史》第一卷,,第29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4]转引自郑杰民:《提高农业组织化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中共中央党校报告选》,2001年第15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