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10年在云南石龙坝兴建第一座水电站至今,中国水电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已走过了百年的历程,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进一步加快水电开发,是加强水资源综合利用、优化能源结构、推进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态环境、促进西部大开发、发展区域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十二五”时期,要切实解决好水电发展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推动水电事业科学发展。
一、中国水电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新中国成立前,水电发展之路曲折艰难,1949年我国水电总装机容量仅36万千瓦。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通过几代水电人的不懈努力,中国水电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一是水电开发规模不断迈上新台阶。截至去年8月,中国水电装机突破2亿千瓦,居世界第一。
二是水电建设技术和管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一系列关键坝工技术获得突破。水电设备国产化水平显著提高。成功建设了三峡、龙滩、小湾、水布垭等一大批代表世界先进水平的水电工程,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建立了完整的水电规划、设计、建设、运行、管理体系。
三是在防洪、抗旱、供水、发电、航运、灌溉、渔业、旅游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综合效益。以发电为例,100年来,水力发电累计72990亿千瓦时,相当于替代27亿吨标煤,减排二氧化碳70亿吨。
我国水电开发进入了重要的战略机遇期,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在移民和环境保护方面,也面临许多新的挑战。
二、解放思想,实现水电事业新的发展
(一)水电开发要以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根本任务
在21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水资源、能源、粮食、环境等方面的重大挑战。大力发展水电,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水既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又是重要的战略资源。通过筑坝建库,对水资源的时空分布进行优化和调整,可以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
我国水能资源总量居世界首位,开发总量仅占技术开发总量的35%,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的开发水平。优先发展水电,对于解决我国能源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保证能源供应、确保能源安全、优化能源结构、实现碳减排目标,意义十分重大。
发展水电事业,充分发挥水库防洪、排涝、抗旱、灌溉功能,有助于粮食稳产高产。
水利水电工程是有利于改善环境的生态工程。首先,建设水电工程治理河流,是有计划地进行生态修复和移民搬迁,可以大大减少或基本杜绝洪涝、干旱造成的生态灾难和生命财产的损失。其次,水电利用水的势能发电,不污染水,不消耗水,不排放有害气体和固体废弃物,温室气体排放量极少。第三,在水电工程建设与运行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工程对环境的有利影响,最大限度地减小不利影响。
三峡工程是我国具有战略意义的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也是重要的能源和交通工程,又是重大的生态保护工程,是治理和开发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对保障生活、生产、生态用水需求,改善长江中下游通航条件发挥了重要作用。三峡工程每年生产1000亿千瓦时左右的清洁电能,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可靠的能源供给。三峡工程改善了川江河段的航运条件,船舶运输的单位耗油量降低了2/3,通过三峡坝区的年均货运量由建坝前的1000多万吨提高到7000多万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