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世界高新科技的集成,中国高铁是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跨越的典型代表。这不仅是我国对外经济贸易格局的重大变化,更是国家形象的全新亮相,也是展示国家软实力的一个有效载体。
海外国家为引进中国高铁而向中国筹资,能够带动中国的资本输出。假如海外筹资者是靠筹集人民币资金来向中国高铁企业支付费用,将有助于形成出口、资本输出、人民币国际化三者相互推进的良性循环。”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说。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会副会长、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深有感触地说:“交通运输便利,直接影响人口迁移和经济发展。中国高速铁路网建成后,不仅将改变国家面貌,也将改变世界运输体系格局,并将在世界上占据巨大市场份额,对世界交通运输和世界城市化格局作出重大贡献。”
这不是一个傲啸华尔街的中国人给中国找回来的一些主观自信,而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一个行业整体领先世界的客观事实。
到2010年10月,中国新建投入运营高铁14条,高铁运营总里程已达7531公里。
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一条条高速铁路正在神州大地延伸……
中国铁路人没有把这看作终点,而只是新征程的又一个起点。
到2020年,中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2万公里以上,新建高速铁路将达到1.6万公里以上,加上其他新建高铁和既有线提速铁路,中国铁路快速客运网将达到5万公里以上,连接所有省会城市和50万人口以上城市,惠及全国90%以上人口,“人便其行、货畅其流”的梦想将变成现实。
切身感受和体验到中国高铁巨大魅力的全国政协委员、粤港青年交流促进会主席龙子明在《香港文汇报》撰文,激情呼唤全社会都来学习中国高铁精神。他说:“中国高铁的突破,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产业概念,这是一种领风气之先的突破,它第一次使中国站到了一个产业标准缔造者的位置。”
74岁的卢强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他将毕生精力献给了空气动力学研究。他和他的团队参与了时速350公里“和谐号”高速动车组空气动力学特性项目研发全过程。每当谈起中国高铁,他就像一个激情澎湃的青年:“我们的祖先曾经点燃了‘四大发明’的智慧火炬,照亮过人类前进的道路。今天,我们不能永远躺在老祖宗的功劳簿上做强国的梦想,我们必须用最新的高科技向世界证明,中国人有能力进行高科技创新!我们的能力和技术不光要造福中国,也要为世界文明进步做出新的努力。”
孙斌斌是中国北车集团唐车公司的一名电焊工。高铁车辆生产之初,为提前练就本领,不等装备护具齐全,她就将一根铁丝拴在老式面罩上,用牙咬着练习铝合金焊接技术。一年后,她拿到了国际焊接教师证书,成为全球获此资格的第一位女性。
当接受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记者采访时,她说:“我们的命运与高铁的命运是紧紧连在一起的……”
“我们的命运与高铁的命运是紧紧连在一起的”。这是中国高铁人的心声,更是中国人把自己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的真情表达。
中国高铁之所以取得成功,关键在于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有中国铁路网完整和集中统一指挥的管理体制优势,有一支高素质特别能战斗的铁路职工队伍。人民的支持,给了中国高铁跨越的无穷力量。贯穿科学发展观这条红线,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树起了一座民族复兴的时代丰碑!
有数字表明,工业革命之前,英国的人口流动受地理条件限制,18世纪初,居住地点有所改变的人,很少有超过方圆10英里的。世界上第一条铁路在英国诞生以后,这个国家也在世界上第一个实现了城市化和工业化,成为全球第一强国。铁路作为一个系统形成了这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强劲血脉。
180多年的世界铁路史揭示:铁路,作为大地的动脉,从来都不仅仅只是其本身,它深刻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诸多方面,推动着人类的文明进步。
前不久到大陆访问的台湾作家李敖,在“和谐号”动车组上讲了这样一个故事。1841年10月26日,中英鸦片战争激战正酣,清道光帝调四川建昌和松潘两镇精兵2000名,前往浙江宁波参战。但由于路途遥远,兵马疲惫,行进缓慢,直到1842年2月部队才赶到前线,而此时,英军的米字旗在宁波上空已经趾高气扬地飘扬了三个多月……
中国高铁领先世界,不仅给老百姓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更增强了国民的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高铁作为目前世界上陆地交通最快的工具,具有运量大、全天候,机动灵活等比较优势,大大增强了军队的机动能力,有利于国家的国防建设。
百年前,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他宏伟的《建国方略》中,勾勒出近16万公里中国铁路网的美好未来,发出对铁路建设的强烈呼声:“务望诸君勉力进行,于十年内将全国铁路赶紧造竣,以期早收国利民福之效。”
百年后,中国高铁犹如一台强大的加速器,让新鲜血液在体内加速奔流,古老的中国正焕发出年轻的活力,张开钢铁的手臂去拥抱整个世界。
中国,正在编织着一条条新的通向世界的“丝绸之路”,由此带来的新一轮交汇、融合,必将改变中国,影响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