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经济史 >> 行业经济史
中国高铁:经济腾飞的新引擎
发布时间: 2010-12-15    作者:    来源:光明日报 2010-12-15
  字体:(     ) 关闭窗口

  高铁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项目带动了整个市场和机械、冶金、建筑、电力、信息等产业开发研究,像一只无形的大手,拉动着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促进着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描绘着各族人民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投入运营的高铁加速发达地区产品、信息、资金、人才、技术向欠发达地区流动,像一只有形的大手,把欠发达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和经济优势,消除着地域、城乡、收入的差别。这真是“火车一响,黄金万两”。

  北京和天津虽然近在咫尺,但昔日由于交通不畅,无奈地上演了多年的“双城记”。如今,大运量、高密度、公交化运营的京津城际铁路缩短了两地时空距离,使两座直辖市的人才、技术、信息等更多的资源置于同一个平台,实现了便捷交流和共享,形成了优势互补、比翼齐飞的发展新格局。

  两年多来,北京与天津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往来日益增多,房地产、物流、旅游、餐饮等产业得到飞速发展,加快了京津两地同城化的脚步。

  在全球金融海啸的狂涛巨浪中,京津城际铁路成为引领环渤海经济圈高速发展的缆绳。这条高铁开通以来,仅2008年对天津市旅游业增长率的贡献就达35%,京津两地GDP增长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增长速度令世界瞩目。 

  武广高铁开通后,促进“珠三角”经济从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向资金密集型现代工业快速转化,“泛珠三角”区域各省区经济结构优势互补,有力促进了鄂湘粤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良禽择木栖,筑巢引凤来。

  广东东莞台达电子、深圳高斯贝尔数码公司落户湖南郴州;深圳天马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与湖北省科技投资有限公司合作,共同投资40亿元人民币,成立了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长城电脑与湖南长城信息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在湖南地区联合创建新的计算机生产基地。

  沪杭高铁开通后,在上海召开的国际投资洽商会上,杭州41个经济互助项目现场签约,引进内资115.7亿元、外资3.45亿美元。

  经济圈的辐射半径并不仅仅局限于地理距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交通是否发达。高铁构成的交通圈,形成了强劲的冲击波,像层层涌动的波涛,推动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激荡着更多城镇和乡村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这个紧密统一的经济圈带来的综合和长远效益,已经难以用数字估量。

  在建的京沪高铁像一条即将腾飞的巨龙,它跨越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四大水系,舞动在“环渤海”和“长三角”两大经济区。

  据初步测算,京沪高铁建成后,可使沿线省市GDP增长19%至21%。人口占全国四分之一,GDP占全国40%的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安徽、江苏、上海七省市必将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奏响一曲曲催人奋进的华彩乐章。

  在中国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西部大开发、中部地区崛起等一系列重大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中,高速铁路都起到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函谷古道是中原腹地进入关中的要冲,自古有“不过函谷关,难以进长安”的喟叹,灵宝市就处在函谷古道上。

  灵宝的芦笋和苹果品优价廉,多年来却藏在深山人不知。自从郑西高铁通到这里,几家知名企业慕名而来,在灵宝西阎乡投资兴办了芦笋和苹果浓缩果汁加工厂,让灵宝的芦笋和苹果像甘泉般“流”出函谷关。

  西阎乡党委书记狄玉华说:“有了高铁,将来我们这里一定会变成一个现代化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的小城市,成为河南连接陕西的一个人流、物流聚集区。”村民们说:“俺们这儿有了高铁才有了今天,往后俺们这儿就是大城市了。” 

  如今,西阎乡已被灵宝市规划为城市副中心,不但修建了长途汽车站、公交车站、超市,而且规划了商业区、文化生活区、物流区和工业加工区。

  如果说灵宝的山乡巨变,是高铁拉动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那么人口众多、地域广阔的中国在高铁的带动下,必将描绘出一幅社会安定、经济发达、生活小康的和谐画卷。

  人类历史上,每一项新技术的产生,必然要带来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引来生产关系的变革。工业革命让人类跨入了机器时代,生产力的巨大飞跃,带来了城市化和人口的大变迁,促进了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信息技术革命带来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推动着经济社会转型,引领人类走进信息时代。

  高铁时代开启的铁路革命,不是一场普通意义的变革,而是一次无须动员就广泛带动起来的新的产业革命。

  可以自豪地说,站在区域看高铁,它是发展地区经济,缩小城乡差别的火车头;站在全国看高铁,它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火车头;站在世界看高铁,它是引领中国经济创造世界奇迹的火车头。

  “瓶颈”,这个中国铁路背负了几十年的包袱,让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受到它的沉重。一票难求,一车难求,铁路客货运输全面紧张。今天,高铁来了,这一切正在悄悄改变。看得见的,是人们坐上“和谐号”的张张笑脸,是既有线上增开货车的列列长龙。高铁,带来客货运输能力的全面提升。

  2004年的夏天,是一个令人难忘的季节。

  烈日炙烤着大地,气温持续地攀升,电负荷的箭头一次次跃过红线。然而,一大批电厂却嗷嗷待哺,电煤成了那个时期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语。部分电厂存煤骤降至警戒线以下,有的电厂“粮食”仅够“吃”两天。一些城市拉闸限电已成为一种无奈之举。

  一年又一年迎峰度夏,一次又一次抢运电煤,在全国昼夜不停奔跑着的3万余列货物列车中,有一半儿列车装的都是煤。纵然铁路使出浑身解数,也只能暂缓燃“煤”之急。 

    1. 中国高铁:改变中国 影响世界
    2. 中国高铁发展之路
    3. 中国高铁:中华文化的新活力
    4. 中国高铁:美好生活的新时空
    5. 我国高铁最大吨位的新型桥梁安全跨越京广铁路
    6. 世界高铁看中国
    7. 经济腾飞篇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