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经济史 >> 城乡建设史
论中国共产党对农业现代化的伟大探索
发布时间: 2011-08-15    作者:武力    来源:中共党史研究 2011-07-27
  字体:(     ) 关闭窗口

       三、改革开放前党对农业现代化的探索

   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改革开放以前,农业始终是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要想加快工业化的步伐,首先就必须解决农业落后的问题,而在改造落后农业的物质条件不备情况下,毛泽东只能将希望放在生产关系的变革上,希望通过改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来加快农业的发展。

   (一)关于通过合作化来改变极度分散的小农经济的探索。

贫穷、微小、脆弱尚未解决温饱的小农经济,显然不能支撑起赶超型工业化战略,同样也很难避免两极分化,因此在当时全世界都在追求规模经济效益的时候,我们也走上了农业合作化道路。

中国农村在完成土地改革以后,广大农民摆脱了封建剥削,但基本上仍然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分散的小农经济,尤其是在土地改革中新获得土地而缺少其他生产资料的贫下中农,由于家底薄、资金少,或者因为天灾人祸,在生产和生活上仍有许多困难。据1954年国家统计局的调查,全国农户土地改革时平均每户拥有耕畜0·6头,犁0·5部,到1954年末也才分别增加到0·9头和0·6部,因此一家一户确实难以从事独立生产。

因此,中国共产党认为在这种落后的小农经济基础上,是很难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更不能满足工业化对农产品的需要。那什么是农业现代化的康庄大道呢?毛泽东认为只有合作化。

当时最著名的一个事例是“三条驴腿”的故事。河北省遵化县西四十里铺村有个王国藩合作社, 1952年秋由23户贫农办起来的合作社刚成立时,全社230亩地,只凑起了“三条驴腿”,既没有车辆,也缺少农具。村里的富农和坏分子讽刺他们是“穷棒子凑合到一块儿了”!但是经过合作社几年的努力,不仅年年提高生产,户户增加收入而且带动了全村的合作化。过去全村154户中有140户是缺粮户,政府每年都要发给这村5万斤以上的救济粮和一百几十件寒衣。1955年村里粮食作物平均产量比建社前增加83%以上,全村粮食不但可以自足,而且有余粮三万多斤。这个“穷棒子社”的故事在当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和激励作用。以至毛泽东都提出:王国藩合作社能做到的,别的合作社,在正常情况下也应该能做到,或者时间长一点也应该能做到。[5]

于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从1953年开始,仅仅用了4年的时间,就将分散的5亿农民(一亿多户)组织到了农业生产合作社中,从而实现了农业合作化。

(二)农业科技进步是党的根本追求。

农业合作化的实现只是改变了农业的生产关系,它并不能直接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如果要改变农业生产力的落后状态,则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和物资投入。对于这一点,中国共产党有着清醒的认识。

194910月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农村土地改革还没有完成,但是中央人民政府从1950年就开始抓在全国普遍推广新式农具工作。政府在鼓励大量生产传统旧农具的同时,突出地抓了改良农具的生产和推广应用。19505月,政务院在北京中南海举办了新式农具展览会,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国家领导人前往参观了展出的50多种新式农具。他们仔细询问了一些新式农具的性能、结构、功效和使用方法。这次展览对后来新式农具的示范推广工作起了良好作用。

为了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还必须从工业方面给予支持。旧中国化肥工业基础十分薄弱,1949年只有大连和南京两个化肥厂,年产量仅6000吨新中国政府加快了化肥工业的发展,并将其列入优先发展的产业。到1965年则达到172.6万吨,1970年达到351.2万吨;1972年,毛泽东、周恩来批准国家计委的报告,决定从国外引进13套现代化年产30万吨合成氨和4852万吨尿素成套装置。这些引进项目,从1973年开始动工兴建,经过6年时间,到1979年全部建成投产。因此1979年我国化肥产量猛增到1086.3万吨。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而农业人口多则是中国的特点,毛泽东时代将这两点充分结合起来,利用人力资源优势,加快了农业现代化的步伐。

中国幅员广大,自然条件复杂,从北到南,跨越寒温带、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干旱、洪涝、盐碱灾害比较多,每年都有一部分地区的农作物受到不同程度危害。据不完全统计,从公元前206年至公元1949年两千多年间,全国共发生较大的水灾1092次、旱灾1056次,几乎每年都有一次水旱灾害。80%以上的农作物耕地都是靠天等雨的旱地。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实现了农业合作化以后,大量富裕的农业劳动力和国家强大的动员能力,都使得上个世纪5070年代的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兴修水利和农田基本建设成为最重要的内容。

从五十年代初期起,全国各地,按照“兴修水利,以中、小型为主”,“大量举办小型农田水利和挖掘已有灌溉设施的潜在力量,有条件的地区可择要举办大型灌溉工程”的方针[6],在中共各级党委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日夜奋战,挖河修堤,建造梯田,付出了艰苦劳动和巨大的代价,涌现出千千万万个新愚公,为中国农田水利建设事业谱写了光辉的一页。同时也为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的农业大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1. 新中国成立70年农业现代化理论政策和实践的演变
    2. 中国农业现代化中的制度尝试:国有农场的变迁
    3. 朱佳木:毛泽东与中国工业化
    4. 欧阳雪梅:毛泽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探索与贡献
    5. 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的经济改革
    6.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理论的探索
    7. 论十年建设时期所有制多样化探索中止的原因
    8. 欧阳雪梅: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9.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益探索
    10. 新中国经济体制的探索与实践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