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经济史 >> 城乡建设史
新时期农村改革成功的原因再探
发布时间: 2010-09-17    作者:叶明勇    来源:国史网 2010-09-17
  字体:(     ) 关闭窗口

五、杂交水稻和高产小麦新品种培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改革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同样不应忽视粮食作物新型品种的培育对提高粮食产量、巩固农村经济改革的成果所起的积极作用。解决众多人口吃饭问题,不仅有赖于我们前面提到的化肥工业的投入,还得另辟蹊径,即培育新型高产粮食品种。

  1971年春天,湖南杂交水稻协作组把袁隆平1970年获得的“野败”材料分别送给10个省、市、自治区20多个单位进行研究。农林部和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先后把杂交水稻列入重大科研项目。中国农林科学院召开协作会,成立协作组,与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共同组织这项研究。经过全国科研人员两三年的艰苦努力,1973年籼型杂交水稻试验成功。首批籼型杂交水稻有其独具的特点和强大的优势,其根系发达,分蘖性强,茎秆粗壮,穗大粒多,米质良好,适应性广,抗逆性强。它只需一般稻种1/10的种子,即每公顷1522.5公斤,就获得每公顷7500公斤以上的产量。接着,他们又总结出一套完整的繁殖制种方法,使制种产量从开始每公顷150225公斤提高到1985年的1500多公斤。这不仅大大降低了制种成本,而且为大面积推广提供了条件。与此同时,他们也探索出一套与杂交水稻相适应的高产栽培综合技术。[32]

  在同一时期,湖北石明松等科研人员从1973年开始,经过持续10年的研究,培育粳稻15个、籼稻2个。他们选育的“籼稻中39”和粳稻“晚粳73”在1985年已在较大面积上进行示范,每公顷产量分别获得8250公斤和9750公斤,增产效果十分明显。[33]

  在南方杂交水稻取得重大进展的时候,从1971年开始,北方稻区以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杨振玉等人为主,连续进行了6年粳稻杂交优势利用的试验,于1975年选育出“黎优57”,1985年在辽宁、北京、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等省、市示范推广10.67万公顷,比常规稻增产1520%,显示了北方杂交粳稻的优势。[34]

  经过广大农业科研人员和农民群众的共同努力,杂交水稻得到迅速推广,从1976年到1985年,10年累计种植面积达5066.7万公顷,这在中国水稻良种推广史上是从未有过的。经过多年、多地区试种和大面积生产实践,无论是籼型杂交稻还是粳型杂交稻,比常规稻一般每公顷增产750多公斤,多的增产15002250公斤,这对促进粮食生产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35]

  另外,小麦高产新品种试验也取得成功。代表人物是李振声,他1956年在陕西西北农业生物研究所开始研究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到1979年,该项研究取得突破,并在黄河中游一带成功推广。[36]培育的小偃6号到1988年累计推广面积5400万亩,增产小麦32亿斤。[37]在全国范围看,到上世纪80 年代末,小偃6在生产上累计推广面积达1.2 亿亩, 使小麦产量增产60 亿斤[38]1987年,李振声带领中科院400余名科技人员对黄淮海平原中低产田进行大规模改造和治理,6年时间实现黄淮海地区粮食增产504.8亿斤。[39]

     因此,农业科技的进步、新型高产粮食品种的培育,使粮食生产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实现大幅增产,从而解决了迅速增长的人口对粮食的需求。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经济改革能够顺利进行并取得成功,农业新品种的培育推广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它对于巩固农村经济改革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过去,人们一般把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经济改革的成功主要归功于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实行和推广,毫无疑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整了和我国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大大激发了广大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对农村成功改革起到良好启动作用。但是,农村经济改革的成功还有其他一些为人们所忽视的重要因素——国家这一时期采取提高粮食收购价、限定粮食征购数量而扩大进口粮食等特殊政策,为农民多劳多得的承包积极性提供了持续的推动力和可行条件。另外,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考察,“四三方案”引进大化肥厂成套设备,并迅速建成投产,成倍地增加了单位化肥施用量,使得农业增产增收效果明显,对农村经济改革的成功给予了有力支持。籼型杂交水稻和优质高产小麦的研制成功和推广,将粮食亩产大幅度增加,使得农村经济改革如虎添翼,取得了粮食产量连上新台阶的巨大成就。这些因素都说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业生产的增长不但建立在适合国情的生产关系之上,而且是建立在生产力大力发展的坚实基础之上,它们共同支持了农村经济改革的顺利进行并最终取得成功。农村经济改革的成功进而为我国经济全面的改革开放提供了可靠的基础保证。

  当代中国研究所   叶明勇


  [1] 董辅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下卷,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455页。

  [2] 张桐:《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指导思想》,《经济研究》1982年第11期,第74页。

  [3] 高永峰:《国内()化肥工业的发展及展望》,《磷肥与复肥》2007 5期,第1页。

  [4] 陈锦华:《国事忆述》,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34页。

  [5] 指1972年初中央决定的第二次大规模成套技术设备的引进项目,因这个引进方案计划用外汇43亿美元,故称“四三方案”。

  [6] 陈锦华:《国事忆述》,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34页。

  [7] 陈锦华:《国事忆述》,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10页。

  [8] 陈锦华:《国事忆述》,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3435页。

  [9] 陈锦华:《国事忆述》,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16页。

  [10] 陈锦华:《国事忆述》,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1819页。

  [11] 陈锦华:《国事忆述》,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2122页。

  [12] 陈锦华:《国事忆述》,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35页。

  [13] 陈锦华:《国事忆述》,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3435页。

  [14] 高永峰:《国内()化肥工业的发展及展望》,《磷肥与复肥》2007 5期,第1页。

  [15] 丁峥嵘、王纪斌:《从大化肥厂的建设展望我区农业生产》,《新疆农业科技》1983年第6期,第14页。

  [16] 《中国贸易物价统计资料》(19521983),中国统计出版社,1984年版,第409页。

  [17] 《中国贸易物价统计资料》(19521983),中国统计出版社,1984年版,第398页。

  [18] 农业部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编:《中国农村:政策研究备忘录》,农业出版社,1989年版,第41页。

  [19] 董辅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下卷,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9页。

  [20] 董辅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下卷,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940页。

  [21] 董辅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下卷,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1页。

  [22] 杨沛英:《解决粮价偏低问题应取迁回战术》,《农业经济问题》1987年第8期,第1415页。

  [23] 李兴江:《对我国粮价波动的原因及宏观调控思考》,《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第3期,第23页。

  [24] 许荣昌、王志强:《对粮食价格合粮食生产问题的几点看法》,《价格月刊》1987年第1期,第3页。

  [25] 董辅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下卷,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4页。

  [26] 叶兴庆等:《积极稳妥地实现粮价并轨》,《经济研究参考》1997年第3期,第5页。

  [27] 老物价记者:《改革初期粮价是如何安排的》,《价格理论与实践1998年第6期,第44页。

  [28] 唐正芒:《陈云与困难时期的粮食进口》,《党史天地》2007年第10期。

  [29] 张桐:《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指导思想》,《经济研究》1982年第11期,第73页。

  [30] 董辅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下卷,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041页。

  [31] 张桐:《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指导思想》,《经济研究》1982年第11期,第73页。

  [32]《当代中国的农作物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8789页。

  [33]《当代中国的农作物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8990页。

  [34]《当代中国的农作物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89页。

  [35]《当代中国的农作物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89页。

  [36]《当代中国的农作物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28页。

  [37]孙自法:《小麦育种专家李振声获2006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中国发展门户网,http://cn.chinagate.com.cn/chinese/rwycx/67805.htm

  [38]农业科技通讯编辑部:《从野草中寻找灵感的科学家———记我国著名小麦育种家李振声院士》,农业科技通讯2007年第6期,第1页。

  [39]齐芳:《李振声:小麦人生》,《光明日报》2007228日,《人物》专栏。新华网山东频道:《李振声:小麦育种专家》,http://www.sd.xinhuanet.com/sdsq/2007-02/28/content_9379619.htm

    1. 农村改革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贡献
    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变迁
    3. 邓小平关于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思考
    4. 农村改革如何突破“农业学大寨”模式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