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董辅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下卷,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4-55页。
[2] 张桐:《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指导思想》,《经济研究》1982年第11期,第74页。
[3] 高永峰:《国内(外)化肥工业的发展及展望》,《磷肥与复肥》2007 年第5期,第1页。
[4] 陈锦华:《国事忆述》,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34页。
[5] 指1972年初中央决定的第二次大规模成套技术设备的引进项目,因这个引进方案计划用外汇43亿美元,故称“四三方案”。
[6] 陈锦华:《国事忆述》,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3-4页。
[7] 陈锦华:《国事忆述》,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10页。
[8] 陈锦华:《国事忆述》,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34-35页。
[9] 陈锦华:《国事忆述》,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16页。
[10] 陈锦华:《国事忆述》,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18-19页。
[11] 陈锦华:《国事忆述》,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21-22页。
[12] 陈锦华:《国事忆述》,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35页。
[13] 陈锦华:《国事忆述》,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34-35页。
[14] 高永峰:《国内(外)化肥工业的发展及展望》,《磷肥与复肥》2007 年第5期,第1页。
[15] 丁峥嵘、王纪斌:《从大化肥厂的建设展望我区农业生产》,《新疆农业科技》1983年第6期,第14页。
[16] 《中国贸易物价统计资料》(1952-1983),中国统计出版社,1984年版,第409页。
[17] 《中国贸易物价统计资料》(1952-1983),中国统计出版社,1984年版,第398页。
[18] 农业部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编:《中国农村:政策研究备忘录》,农业出版社,1989年版,第41页。
[19] 董辅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下卷,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9页。
[20] 董辅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下卷,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9-40页。
[21] 董辅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下卷,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1页。
[22] 杨沛英:《解决粮价偏低问题应取迁回战术》,《农业经济问题》1987年第8期,第14-15页。
[23] 李兴江:《对我国粮价波动的原因及宏观调控思考》,《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第3期,第23页。
[24] 许荣昌、王志强:《对粮食价格合粮食生产问题的几点看法》,《价格月刊》1987年第1期,第3页。
[25] 董辅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下卷,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4页。
[26] 叶兴庆等:《积极稳妥地实现粮价并轨》,《经济研究参考》1997年第3期,第5页。
[27] 老物价记者:《改革初期粮价是如何安排的》,《价格理论与实践》1998年第6期,第44页。
[28] 唐正芒:《陈云与困难时期的粮食进口》,《党史天地》2007年第10期。
[29] 张桐:《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指导思想》,《经济研究》1982年第11期,第73页。
[30] 董辅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下卷,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0-41页。
[31] 张桐:《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指导思想》,《经济研究》1982年第11期,第73页。
[32]《当代中国的农作物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87-89页。
[33]《当代中国的农作物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89-90页。
[34]《当代中国的农作物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89页。
[35]《当代中国的农作物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89页。
[36]《当代中国的农作物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28页。
[37]孙自法:《小麦育种专家李振声获2006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中国发展门户网,http://cn.chinagate.com.cn/chinese/rwycx/67805.htm
[38]农业科技通讯编辑部:《从野草中寻找灵感的科学家———记我国著名小麦育种家李振声院士》,《农业科技通讯》2007年第6期,第1页。
[39]齐芳:《李振声:小麦人生》,《光明日报》2007年2月28日,《人物》专栏。新华网山东频道:《李振声:小麦育种专家》,http://www.sd.xinhuanet.com/sdsq/2007-02/28/content_93796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