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三农”问题归根到底是农村发展问题,农村发展究竟何去何从,关系到这一问题的根本。解决“三农”问题,说到底就是要探索正确的发展道路。而要探索科学的农村发展道路,绝对不能把眼界仅局限在农村内部,而是需要从整个社会系统的大视角去把握,尤其是要把社会系统中农村和城镇两大部分结合起来考虑。农村发展与城镇发展实际上是相互统一、相互作用的,如果我们跳不出城乡分割的二元视野,可能就难以探索出将农村引向正确的发展道路。或许,我们需要从城镇化这一社会发展趋势的角度去探索中国农村发展道路。那么,城镇化对农村发展究竟有何意义?又如何通过推进城镇化来促进农村发展呢?在中国推进多元化的城镇化对农村发展的意义以及何以走多元城镇化道路问题。本文旨在从理论和经验层面进行探讨。
一、城镇化对农村发展的促进作用
城镇化或城市化(urbanization)是指人们的职业向非农业转移、居住向城镇聚集、生活方式向现代城市模式转变的一种过程。城镇化过程通常与工业化相伴随,随着工商企业向一定地域上的集中,人口也就向该地域集中,进而形成了人口聚集的集镇和城市。
城市化的真实内涵并不是人口意义上的和地理意义上的居住集中化,而是代表着一种文明、文化的过渡与转型,即从农业、农村文明和文化向工业、城市文明和文化的转型;同时城市化也代表着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方向,是社会结构转型的过程和结果。如果从城市化的视角来理解农村发展的含义,那么,农村发展的根本并不在农村,而是在乡城结构的变迁和发展之上。因而在推进农村发展的制度安排中,就需要将发展的阳光拓展到更为广阔的城镇化视野之中,通过城镇化道路来发展农村。
那么,城镇化道路对于农村发展来说究竟有哪些作用呢?关于这一问题,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加以认识:
首先,从结构上看,城镇化过程将带动农村实现质的飞跃和发展。农村发展的意义不等于村庄面貌的改变,也不在于农村增加了几栋新楼房、修了几条新马路,或是农民的年收入多增了几百元,这些方面的发展只能说是量变,而不属于质变。只有在结构上出现质变,才可以说是真正的发展。否则就像黄宗智所说的“没有发展的增长”,或“过密型增长”。[1]增长仅仅是经济意义上的变迁,而非社会发展。农村社会的发展必须有结构上的、质的突破。结构上的发展是针对整个社会结构而言的,包括经济和产业结构、职业结构、城乡结构和文化结构,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就是经济结构从以农业为主向以第二和第三产业为主、从以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农业向以资本、技术和信息为依托的现代农业的转变,劳动力的职业结构、人们的文化观念结构也从以农业为主的结构类型向城市化类型方向转化。城市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将为劳动力创造更多的非农业就业机会,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向第二和第三产业转移,将使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得以提高。随着职业结构的变化、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乡村生活方式也将发生变迁,人们的文化观念和结构随之发生转变,由此将进一步推进农村文化和人力资本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和空间。
其次,从功能意义上看,城市化道路是提升农村发展要素的根本途径。随着城镇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城市的资本、技术和信息将与农村的劳动力资源、土地资源以及其它自然资源得到更加充分、更加优化的配置,从而可使农业、农民和农村赖以发展的各种要素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
例如,从江浙沿海地区的农村发展模式来看,乡村工商业的兴起带动了小城镇的发展,小城镇的快速发展实际是城市化发展的一种方式。虽然江浙的乡村工业化和小城镇化发展模式在其它地区并不一定具有可复制性,但其发展经验揭示了城镇化是农村发展的重要方向和动力。城市化发展会带动乡村资源的重新配置和调整,在优化配置结构的过程中实现了效率的提高,因而得以升值。农村资源的升值意味着农村居民收入来源的扩大,从而对收入增长起着促进作用,同时也为乡村居民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
再次,从人的发展角度看,城市化道路将促进农村居民走向新的发展平台。农村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发展,只有当农村人在经济、社会与文化上得以转型和发展的时候,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乡村社会发展。
就目前中国农村发展现状而言,农村劳动力向外转移和发展是一个关键问题。怎么样让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顺利地从农业中转移出去,按照农业经济学家约翰逊的观点,至少还需要转移2/3 的农业劳动力,保留1 亿左右的农业劳动力。[2]要将几亿农业劳动力转移出去,仅仅依靠农村或仅仅依靠现有的城市显然都是不现实的,那么就必须靠不断提高城镇化的水平。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发展不可能在静态结构中完成,而是要在农村向城市化方向发展过程中去逐步实现。一方面,现有的城市难以一次性容纳过多的农村劳动力,另一方面,大量农村劳动力也难以在短期内直接从农村移入城市。因此,只能在城市化过程中逐步消化农业中富余的劳动力。城市化过程属于一种动态的结构变迁过程,既包括现有城市的不断扩展,也包括农村社会向城镇社会的转变,以及城市与农村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在城市和乡村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的城市化过程中,会形成巨大的发展动力和发展空间,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人的发展提供平台或机会。
城镇化的真正意义并非为农村人口转为城市人口,亦非为农村人进城,而是一种结构变迁或转型过程。也就是农村人口在人力资本不断提高的前提下,改造传统农业和乡村社会结构,实现向现代结构的转型。所以,城镇化发展战略其实就是调整结构的战略,即通过调整城乡结构、产业结构来促进农村和城市的共同发展。
最后,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城市化将对农村文化及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起重要推动作用。农村发展不仅仅是经济的、社会的发展,而且也包括文化的、观念的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变迁与发展。农村生活方式及文化观念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农村生活方式的城市化,既是农村发展的重要成果,而且也是农村发展的潜在动力。随着农村文化观念及生活方式向城市化的演变,它也将改变着人们的行动结构,进而对社会系统的变迁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总之,城镇化是农村发展所不能回避的一个基本问题,如果忽视城镇化,那么就不能真正把握农村发展的方向。没有朝着正确方向努力,就可能要走很多弯路。所以,在农村发展方面,不能用静止的眼光来看农村与城市的关系,也不能以二元对立的态度去对待农村和城市的发展,而是要把农村发展与城镇化发展作为一种联动和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在城乡互动和相互统一之中去实现农村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