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经济史 >> 城乡建设史
对我国农村建设带头人的历史考察
发布时间: 2010-01-29    作者:郭晓平    来源:《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10-01-29
  字体:(     ) 关闭窗口

三、新农村建设对新型带头人的素质要求

中国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为当代新农村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带头人作用,是60年宝贵经验的一个重要方面。带头人的自身素质直接影响着带头作用的实现。由于农村领袖人物产生的途径与模式,构成作用不同。其综合素质在不同的时期体现着不同的个性特点。

新中国第一代农业劳动模范。较多的是在生产中表现出来,身上带着解放区大生产的印记。或者翻身农民特有的热情。他们的突出特点是阶级立场鲜明。革命性强,走在革命战争、阶级斗争和生产运动的前列,成为群众运动的骨干。在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下,农村的生产单一化,生活组织化,由党的各级组织培养先进典型,成为农村领袖人物产生的一个重要途径。一批又一批典型在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三大革命运动”中脱颖而出。由于急功近利和实用主义,在所培养和树立的典型人物中,也不乏瞬间即逝的历史过客。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人才的培养逐步进入由热情到理性,由运动到持久,由推波助澜到形成机制的完善过程。这一过程为培养跨世纪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头人,建立与不断完善带头人培养的长效机制,以及带头作用的充分发挥,提供了积极有益的借鉴。19981014,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乡()党委和村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高素质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成为新世纪农村建设带头人的培养锻炼及其机制建设的重要任务。2008lo12日,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新农村建设带头人作出的定位是“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历史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头人提出了要求,或者说时代呼唤高素质的新农村建设带头人。

()带头人必须具有积极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的政治素质。1989412,国务院在《关于召开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的通知》中规范劳动模范评选标准,明确认定“热爱祖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改革开放方针”,是人选劳模的基本条件。这个标准成为此后评选劳动模范的基本条件。为实现我国农业和农村跨世纪发展目标,中共中央分别1998年和2005年作出《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的方针政策,不仅是农村建设带头人贯彻执行的基本思想,也是带头人所以应具备的素质要求。“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实施科教兴农”,“可持续发展”,“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以及“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必须坚持的,因而也是带头人应当具备的能力素质。其核心体现就是吃透政策精神,实事求是求发展。河南省把这一条总结为“懂政治”,就是做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明白人,结合本地实际落实好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坚持带领农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繁荣发展。“正是因为有了一批党的富民政策的明白人,紧密结合本地实际,靠落实党的政策来凝聚人心、激励人心,才实现了经济发展、农民富裕、农村稳定。”

()带头人必须具有崇尚科学、钻研文化、关注信息和技术的文化素质。仅就对“劳动模范”定义的理解,60年间有了很大的变化。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看重的“拼命苦干”、“超额完成”,到改革开放以后强调的“锐意改革,开拓创新,在发展生产,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方面成绩卓著”,科学技术和管理水平在其中的比重显著增加。现代社会和农业的发展日新月异,对于新农村建设带头人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曾经就读工业专科学校返乡的获嘉县照镜镇楼村党委书记许福卿。坚信“科技是财神,谁拜谁受益”,在改革开放之后建成精细化工高科技研发生产基地。20世纪末,中央和地方出台了一些政策和措施,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文化水平。河南省部分村干部集中接受学历教育,并取得大专文凭。在普及农村教育和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素质的同时,一些省份开始探索引进高学历人才到农村任职。2001年,河南省鹤壁市农村党支部、村委会干部平均年龄515岁,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573%。20024月,鹤壁市开始在所属的淇县进行大学生“村官”计划试点,2003年在各县区全面实施。至2007年,鹤壁先后选拔l353名大学毕业生到全市879个行政村任职,不仅实现了村村有大学生“村官”,而且54%的行政村达到2名。其中57人被选为村党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320人被选为副书记或副主任,彻底改变了“两委”干部的年龄与文化结构。大学生“村官”队伍的稳定率为916%,其工作机制和所取得的成绩,成为全国的示范。2005629,《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的通知》,提出了“实施高校毕业生到农村服务计划”。其初衷是“既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又有利于推动‘三农’工作”,但所产生的效应远远超出预想。2006年,“三支一扶”计划正式出台,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工作开始全面部署。20082月,已经有28个省(市、区)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其中17个省为村村有大学生“村官”计划。2008410,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联合发布《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试行)》,提出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的首要目的,是“为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培养有知识、有文化的新农村建设带头人”。选聘的基本条件是“思想政治素质好,作风踏实,吃苦耐劳,组织纪律观念强”和“学习成绩良好,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一般任职为“两委”辅助职务或团组织负责职务,经过实际工作被党员和群众认可的,可通过推荐参加选举担任党组织书记等职务。2009年,这项工作被正式作为“长效机制”进行部署。与此同时,中央还强调“着力拓宽农村基层干部来源,提高他们的素质,注重从农村致富能手、退伍军人、外出务工返乡农民中选拔村干部。”这些人由于具有较高的文化和政治素质,经过农村实际工作的历练,成为懂管理和技术、在农村留得住的基层党组织骨干和致富“双带头人”,壮大了村级后备干部的队伍。

()带头人必须具有以身作则、文明建设、带领广大群众共同致富的品行素质。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终目标。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也就成为农村建设和农业发展对农村基层组织和干部的基本要求,也是跨世纪带头人的突出特点。建国初期,受生产力发展水平所限,无从提起“共同富裕”的要求;集体化之后,“大锅饭”的体制使“共同富裕”失去本来的意义:联产责任制实施后,“共同富裕”一度成为昔日的理想。20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就中国农业的改革和发

展。阐释了“两个飞跃”的思想。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第二个飞跃就是发展集体经济。社会主义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农业也一样,最终要以公有制为主体。“两个飞跃”的思想不仅明确了农业发展的最终出路和目的。也向农村建设带头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民公社体制的解体使河南农业生产的积极因素得到空前的释放。而在对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模式的探索过程中。河南各地出现了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集体经济也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并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实现第二个飞跃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刘庄、南街、竹林等集体经济发展的先进典型,以其持续发展的态势、取得的良好绩效以及广阔的发展前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力。在新老典型的带动影响下,河南省的农村集体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坚持“个人富不算富,群众富才是真的富”的濮阳县庆祖镇西辛庄村党委书记李连成,带领村民把“极贫部落”变成“小康群体”的辉县市上八里镇回龙村党委书记张荣锁,推动实现土地集约化规模经营的新乡市风泉区耿庄村党委书记耿瑞先,……新农村建设带头人层出不穷,影响力度越来越大。这些典型村镇的领导集体和带头人,在其中发挥着核心的作用。他们为推动集体经济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创造了重要模式,也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探索了成功之路。

    1. 要注重新农村休闲文化建设
    2. 扎实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4. 集体化时代“新农村建设”思想的孕育与形成
    5. 统筹推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实现路径
    6. 加快农民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7. 乡镇人大在新农村建设中大有可为
    8. 推进城镇化就是推进新农村建设
    9. 西部新农村建设中公共产品供给模式探析
    10.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乡村治理模式的变迁及发展趋势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