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境外当代中国研究
中华文化是怎样影响日本韩国的
发布时间: 2010-12-02    作者:王晓秋    来源:《北京日报》 2010-11-15
  字体:(     ) 关闭窗口

   ■中华文化中对日本、韩国影响最大、最深远的是文字和儒学

  中华文化向东亚地区传播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比如生产技术、生产工具、文字、制度、法律、经济、思想、宗教、文学、艺术,一直到社会习俗等,有些影响一直到今天都还存在。其中影响最大、最深远的是文字和儒学。

  大约公元1世纪时,汉字传到了朝鲜半岛。4、5世纪时成为朝鲜的书面文字,直到19世纪末。朝鲜李朝的档案叫《李朝实录》,完全是用汉字写的。“二战”以后,朝鲜首先于1949年停用汉字,韩国1970年也停止用汉字。但是,现在很多韩国学者又提出要恢复汉字,他们认为停用汉字是一个很不明智的做法,影响了文化的发展。

  汉字大概是在公元3、4世纪传到日本的。根据日本史书的记载,最初是一个叫王仁的博士,到朝鲜当五经博士,讲授儒学,在朝鲜又应日本官方的邀请,到日本去传授儒学。他为日本带去了《论语》、《千字文》等书籍。日本东京的上野公园还专门立了一块碑,叫做“王仁博士碑”,上面介绍了他怎样把《论语》等书籍带到日本。此后,汉字也成为日本官方的书面文字。甚至到了公元8、9世纪日本发明假名后,公文中大部分还是汉字,是假名和汉字混用。直到现在,日本的文字中间还是既有假名又有汉字,还有很多西方的外来语。现在日文里面还有1945个常用汉字,他们的中小学生必须要学会,否则就看不了日文。古代东亚三国共同使用汉字,为三国之间在外交、贸易,以及文化交流、人际交往、感情沟通等方面创造了一个极为有利的条件。

  中国的儒家思想早在公元1世纪就传入了朝鲜半岛,当时有些朝鲜人已经能够背诵《诗经》。到3、4世纪的时候,朝鲜半岛的高句丽已经建立了儒学的最高学府——太学。百济设立了五经博士,专门讲儒学。7世纪的时候,新罗国也开设了国学,学习儒学。到12世纪的时候,高丽王朝还设立了经筵制度,专门讲授儒学。到了李氏朝鲜,专门设立一个机构——成均馆,讲授儒学。后来成均馆变成一个大学,叫成均馆大学。这个学校是世界上唯一有儒学院的大学,这个儒学院不但学儒学经典,还学儒家的礼仪,包括祭祀的仪式、舞蹈等。

  日本是在4世纪的时候,由王仁博士带去儒家的经典《论语》。后来派往中国的遣隋使、遣唐使、留学生更是带回了大量的儒家经典。到了17世纪,日本的江户时代,中国儒家的朱子学,就是朱熹的理学,已经成为日本的官学,日本民间盛行的是阳明学。儒家思想也深刻影响到朝鲜和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宗教以及伦理道德、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各个方面,所以它成为“东亚文化圈”的一个重要特征。

   ■朝鲜、日本历史上在吸收和借鉴中华文化的过程中也有改造和创新

  历史上,朝鲜和日本在吸收和借鉴中华文化的过程中,也有改造、创新和发展,我们不能认为它们完全是模仿、照搬中国的文化的。比如日本,吸收了唐朝的大量文化,当时称为“唐风文化”。但是后来经过他们的融合、改造,逐渐形成了“国风文化”,就是具有日本本国民族特色的文化。朝鲜古代虽然使用汉字,但是后来为了使一般的民众、官员能够按朝鲜语来阅读,所以在7世纪的时候,新罗的薛聪就仿照汉字的结构,创造了一种韩文,叫做“谚文”。到15世纪的时候,朝鲜李朝的世宗大王,命令官员用汉字的笔画创造了一种表音文字,当时称为“正音字”,就是今天的韩文。

  日本在公元8、9世纪的时候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假名,作为日本的字母来拼写日语。日语里边的假名有两种:一种假名是简化了汉字楷书的偏旁、部首制造的,叫片假名,现在大部分用来记载外来语;更常用的是简化了汉字的草书而形成的,叫做平假名,平假名是现在日语里边最常用的文字。所以,现在的日语就是由假名、汉字,再加上西方的外来语混合的一种文字。日本人在吸收了汉字的很多词汇以后,又创造了很多有新含义的汉字。例如,“干部”、“主义”、“哲学”、“社会”等新名词,这些词是明治维新以后日本人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创造的,中国的留日学生又把这些汉字吸收到中国来,成为汉语中的新名词,所以应该说中日的文化是互相交流的。

  日本历史上在学习中国的制度、礼俗时,有两样东西没有学:一个是宦官制度,一个是缠足的礼俗。因为太监制度、缠脚风俗是陋习,所以他们没有学这些,这是明智的。日本还对学习到的东西加以改造,推陈出新,有些方面甚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中国的儒学传到日本后,逐渐被日本化了,他们把儒学与日本固有的神道结合起来,神儒调和,还把儒学跟佛教结合起来,儒佛调和。朝鲜也有很多儒家的学者对儒学进行了发展,比如朝鲜学者李退溪对儒学的研究很深,被称为朝鲜的“朱子”。

  再如,中国的饮茶、书法、插花、武术等传到日本后,被改造成一种独特的道的文化和艺能,日本人称为“道文化”,如喝茶变成“茶道”,书法成为“书道”,插花变成“花道”,剑术变成“剑道”,射箭变成“弓道”,武术变成“柔道”,这是日本人的一种发展。还有中国的一些工艺,比如中国的扇子、刀箭、漆器、陶器、瓷器等传到日本和朝鲜以后,也得到推陈出新。例如,中国的扇子原来主要是圆的团扇,后来日本和朝鲜把它改造成折扇,可以折叠起来,而且扇面上可以有各种画,这种扇子后来又传回中国。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东亚文化圈”的共性,使得中、日、韩三国人民更容易沟通、交流。这也是东亚各国应该发扬和利用的一种传统文化遗产。

   (作者为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1. 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文化走进新时代
    2. 让中华文化热“内外同温”
    3.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4. 中华文化是自信之基
    5. 中华文化走出去 方志文化勇担当
    6. 加大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力度
    7. 中华文化正在焕发新的生机
    8. 中华文化创新发展的方法论思考
    9. 从文化自省、 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
    10. 中华文化的当代价值与意义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