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防史 >> 武装力量建设史
拓展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 打造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能力
发布时间: 2011-01-10    作者:于 雷    来源:解放军报 2011-01-10
  字体:(     ) 关闭窗口

——浅谈深化军事训练转变、持续兴起军事训练新热潮

  以胡主席关于军事训练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指引,我军军事训练在廓清众多基本理论基础上,围绕推进机械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向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转变这一时代主题,与时俱进扎实开拓,兴起训练新热潮,创造训练新经验,开创训练新局面。特别是部队训练改革风起云涌,信息化条件下训练探索不断取得重要突破,我军军事训练已然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强军必须兴训,兴训贵在创新,改革重在突破。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作为和平时期军队建设基本实践的军事训练如何进一步拓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战略课题。尤其是在长时间缺乏实战检验和国家安全形势错综复杂、战争威胁严重存在的情况下,我军只有勇于投身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这一开拓性的伟大军事实践,才能切实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打造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

  ■深刻认识训练演变客观规律

  ■科学把握训练转变时代方位

  信息化训练是发展的必然

  随着军事训练作为战争“预实践”的功能不断增强,科学判定训练的时代方位越来越成为一个战略问题。好高骛远的超前设计,容易使训练脱离部队实际;而落后于时代发展和安全需求的训练指导,则必然痛失宝贵战略机遇。准确判明和把握我军训练的阶段性,关系到我们能否把握国防和军队建设难得机遇,能否又好又快地提升军队战斗力,能否在激烈的世界军事竞争中争取主动。

  ●信息科技主导训练创新发展

  科学技术从来都是国家军事实力发展的首要推动力。如果说,冷、热兵器时代,科技还更多作用于武器本身;那么,机械化战争年代,科技则不仅把物理能量最大化带入战争,还在某种程度上延伸、强化了人的作战能力。然而这一切,都无法与当今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及其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相提并论,其对军事训练的带动作用,从未像今天这样具有决定性意义。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战斗力生成模式,信息化武器装备成为战斗力的关键性物质因素,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成为战斗力的基本形态。也就是说,信息技术天然具有的渗透性、联通性和融合性,已使军队战斗力的生成机理和基本形态,具有了主导性、突变性甚至革命性的深刻变革。在这一大趋势面前,依然沉浸于机械化条件下训练的渐进性和长期性,看不清信息技术和信息能力所带来的突变性甚至革命性推动作用,只会因彷徨徘徊导致战略机遇的痛失。

  近年来,我军部队武器装备不断更新,官兵信息意识和观念不断增强,相当一些部队已初步具备开展信息化条件下训练的基础条件。这种情况下,特别应当在训练中最大限度地拓展信息技术这个战斗力的关键因素,有效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最大限度地开发、引进信息资源,为训练内容、方法、手段和管理注入科技含量;最大限度地挖掘、提升科技对训练的贡献率,促进训练向科技密集型和质量效能型飞跃,实现我军训练的信息化转型。

    1. 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时间比例研究
    2. 20世纪50年代人民军队的干部训练工作
    3. 胡锦涛会见全军武器装备会代表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