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从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诞生,已经走过了83年的光辉历程。22年的革命战争,锻造了这支人民军队的革命灵魂和钢铁般的战斗意志。新中国61年的社会主义建设,铸就了这支人民军队的现代化根基,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解放军在党中央、中央军委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顺应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时代潮流,注重质量建设,沿着邓小平开创的中国特色精兵之路阔步前进。
30年迈出三大步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作出了两个重大战略判断:世界大战较长时间打不起来,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一场新技术革命正在全球兴起,它将深刻影响战争形态和军队建设。据此,领导军队由立足于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临战状态转到和平时期建设轨道,实现了军队建设指导思想的战略性转变;确立了“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的总目标,通过大幅度精简军队,开创了中国特色精兵之路。
20世纪90年代,海湾战争推动以信息化为核心的世界新军事变革迅猛发展,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把握世界大势,通过制定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把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由应付一般条件下局部战争转到应付现代条件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上来,推动军队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中国特色精兵之路进入以信息化为主导、机械化为基础的复合式发展阶段。
进入21世纪,党中央、中央军委进一步确立了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战略目标,强调把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放到打赢信息化下的局部战争上来。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提出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基本指导方针,强调坚持“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优良传统,大力培育“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的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指引中国特色精兵之路聚焦于信息化这个时代主题。
连续三次大幅度裁减军队员额
压缩规模、优化结构、理顺体制编制,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精兵之路最重要的战略举措。党中央、中央军委根据国际国内安全形势变化和军队建设实际,先后于1985年决定裁军100万、1997年决定裁军50万、2003年决定裁军20万,使人民解放军的总规模由改革开放初期的400多万减至230万,裁军幅度达42.5%。通过三次裁军:
军兵种结构得到优化。每次裁军的重点都是减少陆军一般步兵和其他装备落后的部队,加强海空军二炮和高技术部队。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陆军部队占全军比例已由近60%降至44%,海空军二炮部队占全军比例由20%升至30%以上,陆军集团军中专业技术兵种比例已超过了步兵,人民解放军“大陆军”的组织形态正在发生根本性改变。
各类人员比例关系明显改善。通过精简机关、减少干部数量、压缩非作战人员,军以上领导机关的编制员额比改革开放初期减少了一半左右;原来由干部担任的100多种职务改由士官或从地方招聘的文职人员担任,使干部数量大大减少,官兵比例由一度达到的1∶2.3改善为1∶3。
体制编制不断调整。在裁减员额过程中,按照高技术战争特别是信息化战争要求,调整改革军队领导指挥体制、院校教育体制、军事训练体制、后勤和装备保障体制等,初步建立了联合作战指挥体制、三军联勤保障体制和集中统一的装备管理体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