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放大镜”下的政治工作
魏智威(北京军区某师政委)
军队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面临国际、民族、宗教、社会等多种因素制约,在这种复杂艰苦的应急环境中承担艰难险重任务,官兵需要始终保持攻坚克难的精神、临危不惧的意志和处变不惊的素质;也需要面对国内外媒体的实况转播和跟踪报道,时刻处于新闻媒体的“放大镜”下。这些,对部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很高的要求。
政治工作为我军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提供强大动力。非战争军事行动力量多元、任务多样和空间多维的特点,对遂行任务部队行动的统一性、协同性和整体性提出很高的要求。只有把政治工作做细做实,才能积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和群众的有力支持,形成军地联动、共克危难的良好局面。
我军非战争军事行动的政治工作模式日臻完善。近年来,军队通过反恐、维稳、治乱、抢险救灾、维和、打击跨国犯罪等非战争军事行动,不仅促进了军队核心军事能力的提升,也为我军非战争军事行动中政治工作的创新发展积累宝贵经验,形成了以思想政治教育、新闻宣传工作、组织工作、干部工作、政法工作、群众和联络工作、共青团工作、外宣工作等主要内容的军队非战争军事行动政治工作体系。比如2008年,我军通过举办军事对外宣传高级研讨班,对完成抗击冰雪灾害、汶川抗震救灾、奥运安保等任务中的外宣工作发挥重要作用。
军队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对官兵的综合素质与专业素质都有特殊要求。针对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应急性、专业性和多样性等特点,培养相应的指挥人才和专业人才是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比如,对担负少数民族地区执行反恐维稳任务的部队,要培养民族、宗教、语言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对执行国际维和任务的部队,要培养熟悉所在国家法律、语言、文化、风俗等情况的人才。
发掘民兵预备役部队的独特优长
董智勇(四川省动员办副主任)
我参加了汶川抗震救灾的全过程,我认为,军队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特别是参与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如何更好地用好民兵预备役部队值得研究。
民兵预备役部队参与非战争军事行动具有独特优长。民兵预备役部队实行军地双重领导,各级党委、政府和军事机关可以直接指挥动用,减少了中间环节;民兵预备役部队寓兵于民,亦兵亦民,数量庞大,能工巧匠多,分布范围广,环境熟、社情熟、情况熟,全程作为,担当突出队、保障队和外引内联的作用突出;民兵预备役部队就地就近就便,能够迅速集结起来展开行动,能在第一时间抵达现场发挥作用;民兵预备役人员大多是地方党政干部,工作经验丰富,群众威信很高,便于密切群众关系,稳定群众情绪,化解突出矛盾,促进社会稳定。
民兵预备役部队参与非战争军事行动必须因地制宜。以四川省为例。四川针对不同地区的潜在任务需求,在藏区组建了32个藏区常态民兵应急维稳连、125个重点乡镇常态民兵应急排,在其他市(州)分别组建应急通信、医疗救护、卫生防疫、工程抢险、交通运输、供水保障、电力保通、燃气抢险8类专业救援队伍,调整组建“省、市、县、乡、村”五级应急队伍,形成以大中城市为中心、以主要方向为重点、以其他地区为补充、覆盖全省全域的应急力量布局,确保遇有不同性质的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能够组织相应专业的民兵预备役部队参与行动,做到“专业对口”,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
应把民兵预备役部队建设作为提高非战争军事行动能力的重要环节。我们要坚持党管武装的原则,健全组织领导机制,依法明确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军事机关和人大承担的责任;要健全经费保障机制,把民兵预备役部队建设经费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并对重大活动实施专项保障;要建立联训联演机制,定期组织各种类民兵预备役分队演练,开展军地联训联演,在增进了解、相互磨合中提高整体行动的能力;要以《国防动员法》为依据,结合地区实际出台贯彻落实的实施办法,健全法规保障机制,确保民兵预备役力量的建设和使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压题图片:吴书满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