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防史 >> 国防政策史
论中国特色国防理论的创新
发布时间: 2009-09-14    作者:王忠    来源:《军事历史研究》2008 年第3 期 2008-03-14
  字体:(     ) 关闭窗口

  “国防和军队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1]41改革开放30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发展并不断完善的30年,也是中国特色国防理论不断创新的30年。考察中国特色国防理论创新,有三个重要的维度,即历史深度、战略高度和时代广度。从历史的深度看,中国特色国防理论的创新深深根植于祖国传统兵学文化;从战略的高度看,中国特色国防理论的创新立足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整体的国家战略;从时代的广度看,中国特色国防理论的创新顺应变革的时代潮流,赋予了中国特色国防理论鲜明的时代特点。

  一、中国特色国防理论的创新要扎根深厚的历史土壤

  “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1]12创新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要根植于深厚的历史基础。中国特色国防理论的创新,首先要解决好继承与发展的问题。

  我国具有博大精深的兵学文化和传统,产生了孙武、吴起、孙膑、戚继光、蒋百里等灿若星辰的兵学大家,以及《孙子》、《吴子》、《尉缭子》、《六韬》、《武备志》、《国防新论》等煌煌兵学巨著。在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当中,我国的兵学文化和传统得到了很好的承继和发展,使之成为绵延至今的宝贵财富。诚如毛泽东所说,“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2]534中国特色国防理论的创新,自然不能忽视这笔宝贵的财富,而是要切实利用,做好继承和发展。实际上,毛泽东军事思想就是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兵学文化的光辉典范,在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历程中,随处可见传统兵学文化的烙印。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的听课笔记、现保存在湖南韶山毛泽东故居的《讲堂录》中就有不少关于兵法的记录,如“矛杀人,盾避敌,各当所用,此谓器使人”、“两军交绥,安者胜矣,骄则必败”、“以久制胜,即恒之谓也,到底不懈之谓也”,等等。在毛泽东的军事著作中,不仅引用了中国古代大量的战例,而且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作了深刻的阐发,将“知彼知已,百战不殆”、“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将欲取之,必先与之”、“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等观点用于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3]93-94

  继承发扬传统兵学文化与推进国防理论创新的契合点,在于深刻认识和把握国防军事的基本规律。国防军事作为人类社会最悠久、最复杂的活动之一,有其内在的基本规律。我国悠久的传统兵学文化,对国防军事的诸多问题作了极为广泛深入的思考和总结。《孙子》等兵学巨著,就是世界公认的对国防军事基本规律的深刻认识和总结。随着时代的变迁,武器装备、作战形式等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传统兵学文化中的许多战法和思想已经过时,但是,它们所揭示的一些国防军事规律,至今仍不失其真理性的光辉,对于我们认识和研究国防军事,推进中国特色国防理论创新,仍然会有所启迪。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传统兵学文化与中国特色国防理论在本质特征上具有一致性,即防御性。我国传统兵学文化反对用武力来从事侵略或扩张,只赞成用武力自卫或反侵略的“义战”。作为我国传统文化基本流派的诸子百家之中,道家反对一切战争,儒家和墨家则均反对侵略战争。世所推崇的“兵圣”孙武,也特别强调“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善用兵者,无智名,无勇功。”而中国特色国防理论,则充分体现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它坚持贯彻和平自主外交政策和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思想,其本质是防御性的。中国特色国防理论与我国传统兵学文化在防御本质上的一致性,确定了两者在思维出发点上的一致性和在传承发展上的高度兼容性。中国特色国防理论的创新,由此获得了一个展现中国气派、展示中国风格的坚实基础。

  所谓中国特色国防理论创新的“历史土壤”,除了我国的传统兵学文化外,当然还包括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战争和国防与军队建设实践中所总结、创造出来的丰富理论成果,即党的军事指导理论。党的军事指导理论不断创新发展,先后形成了三大军事理论成果,即: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这三大军事理论成果,是推进中国特色国防理论创新的根据和指引。党的先进军事理论,继承了我国传统兵学文化的精粹,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同中国革命战争、新中国国防和人民军队建设实践相结合的科学结晶。其中蕴涵丰富的创新思维和方法,将为中国特色国防理论的持续创新提供不竭的思想源泉。比如,古今中外的军事家,包括孙武、克劳塞维茨,还有马克思、恩格斯在内,无不强调“以众制寡”、“以强胜弱”。毛泽东则独辟蹊径,深入探讨了交战双方力量的强弱地位在战争中的相互转化问题,总结出“以弱胜强”的一系列方法和原则,不仅创造出诸多举世罕见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更指导了曾经弱小的中国革命力量发展壮大,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这些独特的军事思维方式,将是推进中国特色国防理论创新的永恒财富。进入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着眼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对国防和军队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许多重要思想,为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胡锦涛对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不仅充实和发展了党的军事指导理论,也为中国特色国防理论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指引和强大动力。有中国传统兵学文化的深厚根基,有不断发展的党的军事指导理论的丰实土壤,中国特色国防理论的创新,定将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二、中国特色国防理论的创新要立足整体的国家战略

    1. 世界新军事变革背景下的中国军队与国防建设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