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力培育和弘扬军工国防精神
(一)大力培育和弘扬军工国防精神的重要意义首先,历史经验告诫我们必须大力培育和弘扬军工国防精神。近代以来,由于封建王朝统治者和反动政府腐败无能,我们的国家积贫积弱,有国无防,先后遭受外来侵略多达470余次,被迫签订了数以百计的不平等条约。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探索中走上了伟大的民族复兴道路,国家的经济、科技、国防实力不断增强。我国已经建立起强大的武装力量和防御能力不断提升的国防科技工业,为捍卫国家的独立与主权,为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做出了重要贡献。历史经验告诫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富国必须强兵,强兵必须提升武器设备防御能力。提升武器设备防御能力,必须大力培养和弘扬全社会的国防精神特别是具有军工国防精神的军工人员。
其次,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要求我们必须培育和弘扬军工国防精神。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和大调整之中。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同时,世界仍然很不安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全球经济失衡加剧,南北差距拉大,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政府和人民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为此,必须重视大力培育和弘扬军工国防精神。
再次,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需要大力培育和弘扬军工国防精神。当前,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与国防实力的相对滞后问题比较突出,在缺乏资源选择权、市场定价权和高科技主导权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强大的国防作后盾,无论是对经济发展,还是对经济发展成果的巩固,都是一个严重的威胁。我们一定要培育和弘扬军工国防精神,居安思危,警钟长鸣,正确处理国防经济与国民经济的关系,实现两者融合协调发展。在集中力量发展国民经济的同时,大力发展国防工业,为建设强大的国防、修筑共和国的钢铁长城做出贡献。
(二)重视在青少年学生中大力培育和弘扬军工国防精神
大力培育和弘扬军工国防精神,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各族人民的利益,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到中华民族在世界中的地位。具有全民性、长期性和艰巨性等特点。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对青少年学生的军工国防精神教育,是全社会特别是国防科技工业军工国防精神建设的重要基础,也是德育教育的组成部分。在青少年学生中进行军工国防精神教育,能够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能够造就立志献身国防科技工业的后备军。这要求我们,必须在大、中、小学校加强军工国防精神正规教育体系建设。
在大、中、小学校加强军工国防精神正规教育体系建设,需要把握以下原则:第一,坚持依法教育。坚持对青少年学生的国防教育工作。我国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等法律和法规性文件,坚持依法教育很重要。第二,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国防经济是一门知识跨度大、学科门类多、内容丰富、知识联系广泛的科学体系,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军工国防精神教育,不能只限于爱国主义教育,要紧密结合学校特点和教学内容进行教育培养,使青少年学生通过学科知识学习联想到战争实践,进而了解军工国防精神。第三,把军工国防教育列入院校教育。青少年学生是个庞大的群体,应注意抓好青少年学生军工国防精神的正规教育。为有效培养青少年学生强烈的国防意识,可以将国防理论、国防经济、国防历史、国防精神、国防法规以及国防军事训练等内容列入学历教育,列入教学计划,同意编写教材,明确学科内容,进行系统教育。学校的国防教育要着眼于人才基础素质培养,着眼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军工国防精神培养。要把青少年学生的军工国防精神建设摆在国防战略的高度,切实抓好。把这一任务提高到作为新世纪培养军事人才的高度来看待,切实增强青少年学生的国防意识,让军工国防精神建设在学生心中扎根。第四,与国情现状相结合。因为国家的财力和物力有限,地方院校的军工国防教育还没有形成规范化,没有形成规模,某些工作还没有落实到位。所以,我们要立足现有条件,创造多种途径,结合国情现状,结合不同地区、院校特点,采取多种形式,探索适应我国国情的军工国防教育方法。
要依托国防科技工业企业,成立基地,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系统的军官国防精神教育。军(国防科技工业)地双方协调互助,建立稳定关系,充分发挥军地企业和院校各自优势,从更大范围培养高素质的国防科技人才。如创办少年军校。为适应未来战争需要,培养大批知识型国防科技人才。要加强监督管理。我国青少年学生进行国防教育,已有很长的历史,正在逐步规范化、系统化、法制化。但目前,全国各高校在这方面还面临很多问题,如经费问题、场地问题、时间问题、教员问题、组织问题等。如何使青少年学生的国防精神教育形成规模化、正规化,还需要各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加强管理。
中华民族是一个优秀的民族,悠久的历史铸就了我们民族的精神。这种精神逐渐发展,不断地融入到人民的抗争中,凝聚成中华民族伟大的国防精神、军工国防精神。它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生存抗争中代代相承、流传不息的生命支柱和爱国之魂。在激烈竞争、群雄并立、多极化发展的当今世界,如果一个国家真正能在国际竞争中自强,在强国之林中自立,就必须不断通过强化全民的国防观念、军工国防观念来振奋民族精神,激发人民尤其是青少年学生的国家生存意识,增强国家的国际竞争实力。这有利于增强朝着远大理想不懈追求的力量,有利于增强朝着共同目标团结奋斗的凝聚力,有利于增强朝着美好前景开拓新路的创造力,有利于增强面向世界赢得发展优势的竞争力。军工国防精神属于人文精神的范畴,而且现实地处于人文精神的高端地位,由于人文素质在综合素质中的基础地位,由于军工国防精神在人文精神中的高端地位,因此,国防精神不仅应为军人所特有,而且应为国民所共有。对于每一位公民来说,人文精神特别是国防精神,是其人生的指向之灯和力量之源,它决定每个人的成长道路及其社会示范意义。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毛泽东军事文集:第6卷[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351.
[2] 于化民,胡哲峰.当代中国军事思想史[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294.
[3] 张兴业.国防精神[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3.
[4] 张岂之.中华人文精神[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7.
[5] 王越.国防科技与军事教程[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
大学出版社,2003.
[6] 果增明,丁德科.中国国家安全经济导论[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7] 陈怡华.浅谈加强在校大学生国防精神教育[J].当代经济,2006(3).
[8] 王坤庆.论精神与精神教育———一种教育哲学视角的当代教育反思[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2(2).
[9] 张立文.精神强力论[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4).
[10] 张利菊.中外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比较研究[J].教育探索,2007(3).
[11] 周学益,孟庆瑞.当代大学生国防观念状况分析与对策[J].湖北大学学报,2000(5).
[12] 王树平.谈大学生国防教育途径和方法的优化[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2006(3).
[13] 徐甘埠,汤储良.析当前国防教育弱化的主要原因[J].国防,2005(7).
[14]岳永.国防工业转型与西部军民结合产业发展[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8(5).
[15] 周大雄.试论国外的国防教育及特点[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5(2).
[16] 冯秀军,高庆珍.民族精神概念论析———概念的词义解析、历史考察及方法论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