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经济史 >> 自然灾害史
灾难中,崛起民族精神新高度
发布时间: 2010-04-25    作者:陈二厚 安蓓 樊曦 何雨欣    来源:新华网 2010-04-25
  字体:(     ) 关闭窗口

   4月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青海玉树地震灾区指导抗震救灾工作。这是胡锦涛在玉树县结古镇扎西科村慰问正在清理废墟的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公安民警,充分肯定他们是抗震救灾的主力军,勉励他们出色完成各项抗震救灾任务。新华社记者兰红光摄

  一次灾难会带来哀恸,也会带来共度时艰的温情。

  一场浩劫会生出疮痍,也会迸发强大的精神力量。

  2008年5月12日,汶川。2010年4月14日,玉树。不到两年,强烈地震两次袭击中华大地。

  汶川——玉树,面对同样的地动山摇,一脉相承的抗震救灾精神再次迸发力量。

  玉树——汶川,面对不同的时空变换,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生长出新的高度。

  高原、高寒、缺氧……再恶劣的条件也阻挡不住抢救生命的脚步。汶川废墟上闪耀的“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理念,在玉树高原上升华出更加夺目的人性光辉,诠释着一个古老民族伟大精神的时代提升

  玉树,结古镇。4月16日13时48分。经过救援人员连续5个多小时的奋战,废墟中的钢筋楼板一块一块地挪去。在历经了50多个小时的黑暗与恐怖之后,13岁的藏族小姑娘次乃拥青终于被成功救出,等在一旁的妈妈喜极而泣。

  北京,丰台区。4月21日10时10分。60多岁的王玉生大爷在小区里俯首默哀。“我在网上看到了次乃拥青的照片,穿一件红色的衣服。搜救人员好样的,他们没有放弃任何一个可能挽救的生命。”王大爷说。

  “救人!”“不抛弃,不放弃!”……在抗击汶川特大地震灾害时,这些声音震撼着无数人的心灵,“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理念迸发出强大的力量。

  时光正慢慢抚平汶川地震留下的创伤,但深藏亿万人民心中的理念没有褪色。守望相助、尊重生命,成为全体国人的共同记忆,并在中华民族精神资源里滋养升华——

  每一个生命都无比珍贵!

  在山西王家岭的矿难救援现场,我们听到了这急迫而坚定的声音。

  当玉树地震的灾情传来,第一时间,从党和政府发出的指令中,从全国各地传来的急切呼唤里,这些声音又成为响彻神州大地上的强音。

  生命至上——玉树高原山崩地裂之时,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紧急部署,将救人摆在抗震救灾工作首要位置。

  生命至上——各部门、各地区紧紧围绕救人这个第一要务迅速开展各项工作。

  高原上的生死大营救,是对我们的爱心、信念、智慧的重大考验!

  平均近4000米的海拔、只有平原地区六成的含氧量、上千次大大小小的余震、震后连续出现的降雪降温天气……对来自五湖四海的救援人员来说,高原上的每一个动作都要付出比平时多得多的努力。

  17日中午,一只劳累的黑色搜救犬瘫倒在震中结古镇的一处废墟前,开始呕吐。“伙计,咬咬牙,咱们再上啊!”四川消防战士余浩源一拍搜救犬的背,又爬上废墟开始搜寻生还者的气息。尽管他的嘴唇已现出青紫色,尽管他知道自己和爱犬都已快接近生理极限。但“就算累瘫,也要把人救出来!”。

  生命至上——再恶劣的条件,也阻挡不了抢救生命的脚步。

  为了救援队伍能够顺畅进入灾区、让受伤人员能够迅速转移救助,负责道路抢险保通人员不分昼夜力保“生命通道”畅通。

  来自各地的医疗救援队,在日日夜夜的守护中,多少次,他们将一个个生命从死神手中奋力夺走,多少次,将“生命的接力棒”牢牢攥在手上。

  ……

  这是一场与死神的抗争和较量,更是一次意志力的考验和彰显。因为相信生命的宝贵和顽强,废墟下竭尽最后一丝力量的坚持,废墟外拼尽全力驰援搜救,一切皆为一个生的“可能”。

  在一秒一秒的努力下,在一次一次的坚持中,生命至上的信念在救人者与被救者之间无声但却有力地传递着。在这股爱的暖流中,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得以创造。

  4月16日晚,玉树州职业技术学校女生宿舍废墟里,一名女生被救出时已经没有了生命体征,但是一位救援人员仍然紧紧握着她的手,希望在这个世界传递给她一种心理慰藉,让她走得更好。

  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为妥善及时处理遇难人员遗体,预防灾区疫情的发生和流行,青海省制定地震遇难人员遗体处理意见,强调在处理遗体时尊重少数民族丧葬习俗,尊重死者尊严。

  地震发生后的第七天,举国哀悼,山河含悲。亿万华夏儿女共同为在玉树地震中遇难的2000多位同胞送行。

  让每一个生命都获得尊严,把人民的生命和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玉树高原上闪耀的人性光辉,将中华民族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实践,推向新的历史高度。

    1. 若灾难来袭,珍贵文献能否无虞
    2. 张宪文:日本侵略给中国带来巨大灾难
    3. 军工国防精神是中国特色国防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4. 人民日报评论员: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
    5. 求是:实现中国梦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