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防史 >> 国防动员与国防教育
我军如何成为不可战胜的力量
发布时间: 2010-08-16    作者:林东    来源:光明日报 2010-08-16
  字体:(     ) 关闭窗口
  多维战场上,我军如何成为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中国特色军事变革20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军队信息化建设,必须从系统建设,进入体系创新。 

  破除自干扰迷雾

  从海湾战争到伊拉克战

  争等一系列局部战争实践表明,现代战争越来越注重整体战力的发挥,那种兵种对兵种、军种对军种的系统对抗,已经让位给多军种联合的整体对抗。

  一方面,分军种对抗拼凑起来的联合作战,仍是各军种分割作战空间:陆军控制地面,海军控制海上,空军控制空天,虽有空间上的协同,但实质上没有形成统一战场。到头来,各军种的视野还是只盯在自己份内的局部作战空间上,各打各的仗,极大地制约了联合作战的效益。

  另一方面,分军种对抗拼凑起来的联合作战,是在同一时间,把力量运用到不同空间的若干点上,理想情况下,整体效能可以做到各军种作战效能的正向叠加,但“1+1>2”的效果有限;通常情况是达不到理想状态的,甚至造成“1+1<2”的效果,尤其是当多军种作战行动空间出现交叉的情况,相互不识别、不融合,导致行动相互干扰、相互掣肘,造成作战效能相互抵消,乃至出现随着联合强度增大而整体效能呈现负增长的状况。

  因此,只有确立三军整体作战的观念,才能破除多维战场上的自干扰迷雾,使各军种力量在同一瞬间聚集到同一点位上,才能产生聚合效应。美军的联合作战是从20世纪80年代搞分军种对抗拼接开始的,经历20多年的提高转变,才发展出今天的“内聚式联合作战”。这为我军跨越式提高,提供了借鉴。

   走三军统一体系之路

  我军目前应该形成什么样的作战体系,来实现整体作战?道路有两条:一条是先把军种建成体系,然后再合并成统一体系;另一条是从一开始就着力于建成一个三军统一的体系,以体系建设布局统领军种系统建设。笔者认为,前一条路是走弯路,且越来越走不通。这是因为信息资源可共享却不可分割,如果各军种关起门来搞自身建设,频谱、路由等关键信息资源极为有限,不够用;同时,信息化建设投资巨大,各军种靠自身力量也力不从心。因此,从信息化建设本质特征和整体作战的需要出发,所有军种的独立地位都将下降,各军种相互依存相互支撑的客观规律,要求走三军统一体系建设的道路。

  使每支部队标准化、通用化、可裁剪

  在机械化作战体系下,军队建设方式是以武器平台为中心,通过功能集成产生出诸军兵种系统。作战系统与战场空间的自然结合,形成多个封闭的任务体系,如登岛作战体系、封锁作战体系、防空作战体系;而信息化作战体系的建设方式,要在信息主导下,通过系统集成产生出全局统一的作战体系,把登岛作战、封锁作战、防空作战等分立的任务和功能配置在统一体系内。而提高体系作战能力,就应把信息优势放在首位,围绕信息的获取、处理和分发利用来带动火力、机动力、防护力、保障力。

  为此,一方面要改造军队组织结构,真正从集中兵力转向集中效能。

  解剖机械化军队的组织结构,不难发现机械化军种都是大系统,它们遵循同一个结构化设计原理,即同类作战平台集中建设、集中编成、集中使用。于是,围绕主战武器平台建立军兵种部队,即以坦克为中心建立装甲兵,以火炮为中心建立炮兵,再以装甲兵、炮兵为主体建立陆军;以驱逐舰、巡洋舰为中心建立水面舰艇部队,集中潜艇形成潜艇群,集中海上战机形成海军航空兵,以这些兵种群为主再形成海军;同样,空军是以歼击机、轰炸机为中心构成航空兵大队、航空兵师,再配以防空兵等辅助兵种。

  海湾战争以来的信息化作战证明,靠增加层次集中运用兵力兵器的组织结构,恰恰是最容易瘫痪的;层次越多越脆弱,纵向逐级反应也越慢,整体协调能力越差,不符合信息化作战合成高效、整体联动的要求。因此,必须转向靠横向一体分布式组织兵力兵器,展开来讲,就是多样化系统分布式建设、集约化编成、一体化使用,实现广域分散部署、横向集成指挥、同步协调行动。这就是系统集成实现“扁平化”的思想机理。

   另一方面是改造军兵种部队,从各级部队“小而全”的封闭现状,转向开放的模块化作战部队。

  结构决定功能,在纵向一体的机械化作战组织结构下,各级军兵种部队都是司政后装全要素的系统,从团到集团军都是身材不等但内脏一致的简单系统。每一级作战单位都固定在编制序列里,离开固定的建制系统转到其他建制系统中去就难适应,好比移植别人的器官一样,要经过长期磨合才好用。因此,信息化部队要走开放式模块化建设的新道路,打破“小而全”的系统配置,突出功能建设,使每一支部队标准化、通用化,并可裁剪,具有灵活部署、横向组合的能力。联合作战将在全局进行无军种差别、甚至无层次差别地运用军种模块,去执行作战流程中每一个环节的任务。

  架构全军公共信息网络环境

  系统建设的途径选择至关重要,直接决定信息化建设的成败。世界新军事变革实践证明,科学的途径,就是架构全军公共信息网络环境。

  各军种在信息化“自留地”里闭门建起的独立系统,即使联成一体,也很难达到一体化效果。因为表面联通、内在不兼容、不稳定,达不到同步反应的目标。实际上,要想实现信息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就必须在所有系统设计开发起始阶段,就安排好统一的连通布局,始终保持有序的连通状态,而这样的连通布局、连通方式,只能是建立全军统一的公共网络,把所有信息系统、信息化装备装进来,将过去众多的互联接口简化为一个入网接口,大家通过网络的中介连通在一起,从而化繁琐为简洁。

  信息融合共享就是解决“我在哪里,敌人在哪里,友军在哪里”这个战场迷雾,它是信息化作战的起点,也是机械化作战体系对信息化建设的最大阻力所在,更是联合作战走向一体化的瓶颈。下决心解决全军信息融合共享,是信息化建设进入科学发展轨道的里程碑。

  信息化作战体系建设,是一个从思想到行动的过程,关键要看聚合并释放整体作战能力的物化实体能否建成。借鉴美军网络中心战体系建设经验,这个物化实体,应当是在公共网络环境上集成的战场感知网、指挥通信网、武器交战网、投送机动网、综合保障网,能提供全空间预警监视、实时指挥协同、高速精确打击、全域快速送达、集约化保障能力,并为体系内从战略指挥员到一线射击手的所有战位提供量身定制的服务。

    1. 军事变革的眼光和胸襟
    2. 金一南:军民融合最终的要求是一场军事变革
    3. 在新起点上扎实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
    4. 锻造国防新军壮大和平实力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