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市年鉴工作会议暨《北京年鉴》创刊2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致辞
尊敬的郭金龙市长,
尊敬的李士祥秘书长、段柄仁常务副主任,
尊敬的各位嘉宾和代表:
大家上午好!
很高兴能参加北京市年鉴工作会议暨《北京年鉴》创刊20周年纪念大会。首先,我代表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向在年鉴战线上默默耕耘的北京市年鉴工作者致以亲切问候,向所有参与过《北京年鉴》编纂的老同志,特别是老主编们致以崇高敬意!
在过去的20年,北京市的年鉴工作在中共北京市委、市政府和北京市地方志编委会的领导下,在全市地方志工作机构、年鉴编纂单位和全体年鉴工作者的努力下,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绩。近些年来,北京市的年鉴在全国各种评比活动中多次获奖。尤其是在刚刚结束的全国地方志系统第二届年鉴评奖中,《北京年鉴》更荣获了省级综合年鉴特等奖。以《北京年鉴》为代表的北京各级各类年鉴,系统记述了北京行政区域内每年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自然等方方面面的情况,成为各级领导、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了解北京地情的重要工具书,也为北京市地方志的编纂积累了大量翔实的资料。北京市在年鉴编纂工作中还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可行的制度和规范,培养造就了一支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组稿、撰稿队伍和编辑队伍,为北京市年鉴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全国的年鉴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年鉴最初起源于欧洲,近代传入中国后,逐步形成了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年鉴事业。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年鉴事业与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相结合,伴随经济、社会、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而焕发出新的青春和力。
2006年由国务院颁布的《地方志工作条例》,将编纂地方综合年鉴列为地方志工作机构的重要职责之一,规定“以县级以上行政区域名称冠名的地方志书、地方综合年鉴,分别由本级人民政府负责地方志工作的机构按照规划组织编纂,其他组织和个人不得编纂”,使这项事业从此纳入了法制化的轨道。截至目前,全国已有近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大常委会或人民政府在所制定的本地地方志工作法规、规章中,对年鉴工作作出了具体细致的规定。不少地方还专门下发文件,将已有的地方综合年鉴编辑部门划归地方志工作机构序列,理顺了年鉴工作的管理体制。在各地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地方志工作机构和广大年鉴工作者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通过制定年鉴编纂规范、建立年鉴审读制度、开展年鉴评比活动,推动年鉴质量提升;通过召开年鉴学术年会和理论研讨会、举办年鉴编纂培训班,活跃年鉴理论研究,培养高水平的年鉴队伍;通过编写年鉴简本、建立年鉴数据库,促进年鉴成果更好地为政府科学决策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当前,全国地方志系统编纂的地方综合年鉴,在数量品种上不断增加,在编纂质量上稳步提高,已成为重要的地情资源库和社会各界了解一个地区或行业情况必不可少的参考资料,为修志奠定了扎实的资料基础,在存史、资政、科研、教育、招商引资等各方面发挥了和正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不久前召开的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年鉴编纂作为基础性的文化事业,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方向,以《地方志工作条例》为依据,以做好年鉴工作为己任,不断完善年鉴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评价体系,加强年鉴编纂理论研究,造就高素质的年鉴工作者队伍,建立符合年鉴事业科学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切实提高年鉴编纂的质量,为推动我国年鉴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而努力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各级党委、政府的科学决策,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各界的咨询需要,更好地服务于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履行好年鉴工作者应负的历史使命。
同志们,北京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对外交往中心,目前正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以更高的标准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的世界城市。北京市的地方志工作部门要抓住当前首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机遇,再接再厉,不断创新,使北京市的年鉴工作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当好全国年鉴事业的排头兵。
最后,预祝大会圆满成功!祝北京市年鉴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绩!祝各位代表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