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城市是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是国际城市的高端形态。全球公认的三大世界城市,即纽约、伦敦和东京的空间发展模式虽然各有不同,但却有着一般的规律。
纽约市域内的城市空间发展以新城建设为主,并最终形成城市多中心的格局。新城主要有三种建设类型:一是在大城市周围建新城;二是在原有城镇基础上扩建新城;三是在远离大城市的地方建独立的新城,形成串珠状的城镇分布格局。纽约周边区域经历了各城市孤立分散、形成区域性城市体系、大都市带雏形以及成熟大都市带的几个阶段。都市区空间范围不断扩大,并沿着发展轴紧密相连,大都市带自身的形态演化和枢纽功能逐渐走向成熟,波士顿、纽约、费城和华盛顿四大都市群横向蔓延、相互连接,最后发展为跨越数州的大都市圈。
伦敦也是新城建设的先驱者。伦敦新城的建设有以下发展趋势:城市规模一代比一代大;从单一引进工业到全面引进各种行业;从单纯的“疏散”点变为区域经济发展中心。它们使伦敦的多中心模式慢慢建立了起来。市域外,伦敦都市圈由封闭到放射,最后形成由内伦敦、大伦敦、标准大城市劳务区和伦敦大都市圈四个圈层构成的都市圈。
东京的市域内空间发展模式主要以建设副中心为主。经过50多年的规划发展,现在东京共有七个副中心,每个副中心既是所在地区的公共活动中心,同时也承担东京作为世界城市的某些职能。因业务核心城市与次中心城市形成功能分担、相互提携交流的“分散型网络结构”,城市群最终形成一个新的“环状大都市轴”。
受经济全球化影响,城市空间发展呈现了大城市地域内从城市中心向城市边缘扩散和再集中的趋势,同时在整个区域范围内,城镇群体化发展,形成大的都市区域。市域内多中心的空间发展模式,通过中心城市职能向外疏散,可有效降低集聚不经济,化解特大城市单中心所带来的诸多“城市问题”。而对于市域外,纽约、伦敦、东京等世界城市的发展实践证明,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和控制力,不仅在于自身的强大,更在于它们都有一个支撑其发挥控制职能的高度发达的区域。
北京城市的空间发展经历了数次演变,最终形成了现在的“两轴—两带—多中心”模式。其空间结构呈现出以下态势:一是第三产业继续向中心城集聚,在中心城的内部形成了六大高端功能区;二是高新技术产业以中关村科技园区为载体,发展空间不断拓展,形成“一区多园”的多核型布局结构;三是制造业进一步向郊区转移,主要向城市东部、东南部集聚,并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基地和专业化的产业集聚区,如亦庄开发区、顺义临空经济区等。
当前,面向“世界城市”的北京,其城市空间发展的基本思路应为建设市域内多中心、周边区域网络化的空间发展模式,即构筑多中心网络化大都市。首先,北京应促进城市空间的多中心化发展,在职能中心产生集聚不经济前将其分散,从而建设配套设施齐全的综合中心。一是职能中心向外围扩散。当各职能中心集聚到一定程度时,应考虑将它们进行分散。以中央商务区(CBD)为例,发展成熟后可规划建设一些副商务区,尤其可以在郊区建设,这样很多要素资源就会流向北京外围地区。二是形成产业带或多个产业园。各职能向外分散后,如果能形成产业发展带或建设多个产业园区,那么市域空间的发展将进一步成熟。以中关村科技园为例,现己形成了“一区多园”的发展格局,覆盖多个区县。如果这样的产业园区能够多一些,就能够带动北京市域内的整体发展。三是形成多个城市综合中心。当产业和职能扩散到外围以后,相应的配套设施也会逐步完善,而综合职能中心就会形成,并且分布在不同区县。当然,这些综合职能中心之间也是相互依赖,共同发展,彼此既竞争又合作,具有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
其次,还要构建一个密切互动的、网络化的京津冀都市圈发展格局,并以此推动京津冀世界级都市圈的加速崛起。借鉴三大世界城市的空间发展模式,在京津冀区域内,北京与天津可作为第一级中心城市,辐射区域内的次级中心城市,如石家庄、承德等城市。这样一来,北京联合天津作为一个增长极,带动上述城市发展,同时这些城市也给予北京一些支持。而这些城市又可 以继续作为增长极来辐射其周边的一些小城市,实现逐级辐射。当区域发展由简单的 “中心一边缘”关系转变为多级结构时,次中心城市也得到了开发,形成多个“点”,即多个“增长极”。这不仅使次中心城市得到开发,更能提高其发展的积极性,也自然会加速区域一体化进程,北京与京津冀都市圈都将得良好的发展。
(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