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地方史/志 >> 地方史专题
石家庄——千年故垒的城市文脉
发布时间: 2010-09-09    作者:艾文礼    来源:光明日报 2010-09-09
  字体:(     ) 关闭窗口

  【地域风情 独具魅力】

  石家庄的楹联文化很有特色;石家庄有让人印象深刻的特色美味;石家庄也有许多令人为之自豪的文化名人。

  上海世博会河北活动周期间,一幅书法作品吸引了游客的目光。“这是哪种字体?以前从来没见过。”面对人们的疑问,书法作者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马歌东解释说:“这是马氏中山篆,是根据河北平山出土的古中山国‘中山三器’上的铭文创造的字体。”1977年,考古学家在对位于平山的战国时期中山国一位国王陵墓的发掘中,出土了镌刻着长篇铭文的方壶、大鼎和圆壶,铭文字体修长优美、圆润流畅,其风格与此前的甲骨文、此后的小篆等皆大异其趣。马歌东将古中山国的文字引入书法领域,为我国书法界开拓一种令人耳目一新又极富美感的新书体。这次他特地把书法作品拿到上海世博会河北周上来展出,就是想以“中山篆”这种书法艺术为媒,让更多游客了解石家庄的文化和历史。

  说到石家庄的楹联文化也很有特色。明清以来,石家庄地处京畿要地,其衙署楹联也特别丰富,现已成为石家庄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其中篇幅最长且最为有名的一副当属深泽县衙大堂联。此联为清朝曾任深县知县的吴步韩所作:“邦畿五百里内,依山带水,谁言地偏长沙。看东距鹿城,西邻鼓国,南萦滹渡,北瞰恒阳。官此土者如闾师,如比长,如古子男,引养引恬,要有实心敷治,漫流连高台柳月,小院荷风,古井泉香,危楼塔影;烟火两万家余,就日瞻云,何幸躬逢盛世。想士食旧德,农服先畴,工用矩规,商循氏族。我所思兮为良吏,为神君,为慈父母,济宽济猛,可无善政宜民。须记取杨震四知,中牟三异,赵公双砚,刘守一钱。”上联写优越的地理位置及为官的最高准则;下联运用多个廉吏典故,以清正廉明自勉。如今漫游在石家庄的名胜景点中,许多文辞书法俱佳的对联一定会使人驻足观赏。

  一个城市给外地游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除了名胜古迹,恐怕就要属当地的特色美味了。石家庄正定有个马家老鸡店,非常有名。马家卤鸡起源于明末清初,迄今已有三百余年历史。清朝同治八年(1869年),有记载的第一代传人马洛发在正定府开设了马家老鸡店。1901年,慈禧太后驻跸正定,对百年老字号马家卤鸡赞不绝口,称其香、鲜、嫩,对味又好吃。马家卤鸡一度成为贡品,名声大振。第六代传人马学中在城内最繁华的大十字街西北角建起了5层楼高的马家老鸡店总店。真定府马家卤鸡先后获河北省著名商标、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等8项省以上荣誉。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崔永元曾在《实话》一书中实话实说:“河北正定有一个作坊生产马家鸡,我差不多全国各地的烧鸡都吃过,但是这个马家鸡,虽没有名气,如果以我的口味为准的话,它是中国最好的。”出自崔永元《实话》浓缩的广告语“马家卤鸡,中国最好!”已经香飘九州了!

  当你周游世界各大都市名城时,许多名人故居、人物雕塑都成为展现城市文化魅力的特殊风景。我们石家庄也有许多令人为之自豪的文化名人,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就是安娥——《渔光曲》作者、曾活跃于左翼文化界的“红色才女”。由于历史的原因,直到这位杰出的“石门才女”百年诞辰时,她才走出历史的尘封,魂归故园。可能就是因为“女儿”出门太久的缘故,淳朴重情的家乡人民给予她异常热烈而隆重的礼遇——2006年,安娥被评选为石家庄十大文化名人;2007年,省会跃进路小学成立了“安娥中队”;2008年,安娥、田汉夫妇的塑像在河北双凤山革命陵园落成揭幕;“安娥、田汉歌曲音乐演唱会”也同时在河北艺术中心重新奏响那一曲曲华彩乐章……

    1. 国务院关于石家庄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
    2. 今年一季度十大污染城市河北占七个 原因何在
    3. 新闻联播公布今日污染最重10个城市 石家庄居首
    4. 石家庄秸秆“零焚烧”
    5. 石家庄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纪实
    6. “零”登记失业率是如何实现的?
    7. 城市地下管网 何时走出迷局
    8. 国内污染最重城市扎堆河北 十大污染城市占七个
    9. 石家庄市工商界在抗美援朝运动中前进
    10. 创业强经济 就业惠民生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