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地方史/志 >> 地方史专题
湖北公共文化是怎样实现“一镇一站”的
发布时间: 2010-03-30    作者:记者 夏静 通讯员 丁雯    来源:光明日报 2010-03-30
  字体:(     ) 关闭窗口

  荆楚大地,一场乡镇文化大调查正在铺开。调查旨在摸清文化“家底”,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提供依据。

  回望4年历程,湖北老百姓亲身感受到了乡村文化的精神力量。2006年初,湖北在全国率先启动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先后编制并出台了全省乡镇文化站项目库、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重点乡镇文化站建设实施办法等多项举措。2009年8月,文化部、国家发改委考察湖北基层文化建设情况后给予充分肯定,认为“成效显著,形成了湖北经验”。

制度升级:“以钱养事”提升效率

  如今的湖北,已经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县市级文化馆、乡镇文化站和村级文化室就似点点星火,在田间地头启发智慧,传承文化。就在这文化繁荣的景象背后,曾经经历过一场制度上的蜕变。

  2003年,伴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脚步,乡镇文化站改变“身份”,由事业单位转变为公益性的服务组织。在权力归属方面,分离管办权,文化站集中负责具体的公益性文化服务,调动文化服务主体的积极性;经费上,按事业投入经费,由乡镇政府与文化服务中心签订公益文化事业服务协议书,根据考核情况按照协议规定付费。乡镇一级文化站普遍实行体制机制“两转变”和经费、阵地、职能、牌子“四保留”,建立起“以钱养事”即“政府购买服务”的新机制。钱随事走,使社会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提高了农村服务质量。

  制度的完善,改变了过去人浮于事的局面。以前的文化站里,人员多,设施缺,活动少。实行“以钱养事”以来,人员精简了,活动场所建起来了,文化活动也更丰富多彩。逢年过节,文化站训练的舞龙舞狮队活跃在乡间。各站还不定期举办晚会、体育比赛等活动,吸引群众参与。农闲时节,文化站里经常有人借阅书籍、学唱歌曲,好不热闹。

  “以钱养事”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乡镇文化机构办“好事”、办“大事”的积极性。湖北省文化厅社会文化与非物质遗产保护处副处长李波介绍,以前有的乡镇文化站很少举办活动,群众有些意见。改革以后的文化站,每年能组织三四场影响较大的文化活动,工作效率比以前大大提升了。

  随着新机制的深入,文化站的专业性增强,聘用人员的素质也进一步提高,更多拥有职业资格的人才开始进入乡镇文化站。2008年,全省乡镇文化站2013名从业人员,34人拥有高级职称,385人拥有中级职称。

硬件升级:“一镇一站”文化惠民

  走进整修一新的湖北乡镇文化站,电影放映、文艺演出场所一应俱全,文化辅导人员、文化活动器材就在眼前。连同正在全省有序推进的农家书屋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感受到文化的“春风”。正如湖北省文化厅厅长杜建国所说:“湖北的文化站建设已经走出试点,普及全省,到了一个新水平。过去搞文化工作很难,文化站就只有一间很小很小的房子,现在要求不少于500平方米。实际上现在许多文化站投资不止20万元,县和乡都给予了支持。像安陆市,全国乡镇综合文化站工作会议的代表都去参观学习。”

  2008年,湖北省共有乡镇文化站1023个,达到了“一镇一站”的标准。这些文化站在2008年共举办展览2433个,文艺活动7914场。开办培训班3388个,超过25万人次结业,培养了一大批有技能的人才。2009年,湖北省文化厅起草送审了《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办法》等文件,明确了乡镇文化站的“公益性文化服务组织”性质和管理、财政投入保障机制。1年来,全省下达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311个,建设资金5150万元,均创历年之最。全省还投入公共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资金4014万元,建成县级服务点21个、乡级服务点135个、村级服务点10091个;新配送流动舞台演出车21台,基本解决了基层单位送文化下乡“转场难、搭台难、交通难”的问题,每车全年演出不少于100场。

  湖北省的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把互联网连入乡间。乡民们在文化站里就能纵横万里,遨游古今。据李波介绍,目前网络服务已经铺到村一级,越来越多的人学会了运用现代科技跳出小镇看世界。

品位升级:“科技之光”照亮农家

  站址不大舞台大,人员不多活动多。逢年过节,文化站训练的舞龙舞狮队活跃在乡间。各站还不定期举办晚会、体育比赛等活动,吸引群众参与。满足了文化需求的村民,也通过乡镇文化站搭上了“科技快车”。

  在湖北省图书馆农村文化信息枢纽网站,记者看到,这里建有“作品”、“名人”、“旅游”、“农业科技”、“生活百科”等29个资源库,还有“双奖好戏送下乡”、“鄂图讲座”、“楚风楚俗”、“湖北戏剧志”、“湖北民间故事”等精彩栏目。这里,联结着全省业已建成的各级文化信息共享工程中心363家,信息共享的触角,伸向了全省各地。

  麻城市盐田河镇文化站的一年的服务“清单”引人注目:策划承办了板栗文化节;为全镇260多名高考学子,免费提供查分与招生信息;发放科技资料5000份,开展实用技术培训400人次,辅导成立6支楚剧团、2支皮影队及采莲船、龙狮队;成立了“栗乡新闻报道组”,及时对外传播山乡人民致富奔小康的新闻。

  孝昌县周巷镇是远近闻名的“苗木之乡”。近年来,该镇积极建立“农家书屋”、举办各类培训班,培植科技文化中心户。村民们将学到的科普知识运用于生产实践,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目前,全镇苗木、茶叶、干鲜果种植面积近3万亩,年创产值超过1亿元。现代科技开拓了村民的视野,他们利用互联网收集行情,将苗木花卉远销到上海、浙江等20多个省市。

  传承地方文化,保护非物质遗产是乡镇文化工作的又一新动向。去年6月18日,湖北省建立起首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王寿牌子锣传习所。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将这一传统的民间文化形式流传下去。不少村民认为,成立传习所将促进牌子锣走出村子,“让更多人听到我们的乐曲”。

    1.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湖北
    2. 把创新放在湖北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3. 湖北城市转型发展的六个维度
    4. “以质为帅”的丰富内涵与实现路径
    5. 以创新引领发展
    6. 湖北咸宁:以茶为媒融入“一带一路”
    7. 打造湖北长江经济带建设的软实力
    8. 早日建成支点 力争走在前列
    9. 湖北:中气十足楚天舒
    10. 湖北工业战略调整的考量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